我国抑郁症患者约 9500 万,但就诊率仅 9.5%,九成患者把它当 “情绪感冒” 硬扛,其实抑郁症是需规范治疗的疾病,出现这些信号别忽视!

这些 “情绪警报” 是抑郁信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依据 DSM-5 诊断标准,总结出 9 大核心症状,若持续两周以上需高度警惕:
情绪低落:整日心情沉重,即便遇到喜事也难以开心,低落情绪挥之不去。
兴趣丧失:曾经热衷的事物、喜爱的美食都失去吸引力,日常活动也变得索然无味。
体重骤变:或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短期内体重波动明显。
睡眠紊乱:早醒后无法再入睡,或整日困倦却睡不足。
行动异常:动作迟缓、言语减少,或坐立不安、心慌手抖。
持续疲劳:即使休息也浑身乏力,思考和决策变得困难。
自我否定:总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因小事过度自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注意力涣散:工作时容易走神,记忆力下降,常犯低级错误。
自杀倾向:从偶尔闪过自杀想法,发展到开始计划实施方式。
此外,还需警惕 “微笑抑郁症”,部分职场精英常用笑容掩盖痛苦;儿童患者则多表现为易怒、逃学,易被误认为 “调皮”。
别让 “病耻感” 耽误治疗
“抑郁是抗压差”“看心理医生丢人” 等偏见,让很多人硬扛,其实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需专业干预。
我国每年约 28 万人自杀,40% 与抑郁症相关,但规范治疗后,87% 患者病情好转,70%-80% 症状改善,15% 能临床痊愈,轻度患者早期干预或 1-2 年自行缓解。
治疗不只有吃药:轻度靠心理治疗,中重度需药物 + 心理治疗,严重者可做重复经颅磁刺激。
这样迈出第一步
发现抑郁倾向,正确做法是:
选对科室:首选精神心理科,伴头痛失眠先查神经内科,老人有慢性病先看内科;
准备清单:记录症状时间、频率,比如 “失眠 3 周,凌晨 2 点醒”,帮医生准确诊断;
信任专业:别隐瞒症状,医生会通过量表、病史判断,必要时查血液排除躯体疾病。
求助不是软弱
抑郁症像心灵的重感冒,硬扛会加重。承认需要帮助,才是勇敢的表现,你的情绪值得重视,及时就医才能让阳光重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