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2025年11月4日上午第一节课,公共卫生学院在实验楼112教室开展了《水质理化检验》课程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由佘银老师主讲,实验中心主任唐美秀老师、卫检理化教研室李熹老师及多位教师到场听课指导。
本节课内容为《第六章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课堂以“水体含氧状况反映水质健康程度”为主线,系统讲解了溶解氧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原理及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佘银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有机污染与水体溶解氧变化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佘银老师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水质有机物污染导致溶解氧下降与公共健康风险的联系。她指出,在一些城市内河或生活污水排放区,由于水体中含有大量易氧化有机物,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持续消耗水中溶解氧,水生生物难以生存。厌氧分解产生的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体发黑发臭,形成“黑臭水体”。这些污染现象不仅破坏生态系统,还会增加肠道感染、呼吸道刺激等健康风险,成为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隐患。通过案例分析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监测溶解氧对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健康的现实意义。
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样采集中的关键步骤,佘银老师利用烧杯、橡皮管和洗耳球进行了虹吸法取样演示,展示了如何利用压差原理实现无气泡采样,防止空气混入水样造成溶解氧测定误差。现场演示操作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操性。

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本次公开课内容充实、讲解透彻、案例典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实验演示简洁生动。课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专业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本次公开课不仅展示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也为学院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对持续提升《水质理化检验》课程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文/李熹
图/唐美秀
编辑/邹林洁
一审/龚茁
二审/陈鹏
三审/朱乐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