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年亏8亿!曾“日赚千万”的以岭药业崩了,连花清瘟都救不了它

[赞]曾经的以岭药业是中国医药界最耀眼的明星。日赚千万、市值近千亿,一粒小小的连花清瘟胶囊撑起了整个企业的辉煌。然而短短

[赞]曾经的以岭药业是中国医药界最耀眼的明星。

日赚千万、市值近千亿,一粒小小的连花清瘟胶囊撑起了整个企业的辉煌。

然而短短两年间,这个神话彻底破灭,从一盒难求到2.9元清仓,从市值巅峰跌去600多亿,2024年更预计亏损高达8亿元。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国民神药,为何如今却成了企业的拖累。

从一盒难求到2.9元清仓

连花清瘟之于以岭药业,就像王牌之于玩家,没有它以岭或许还是个偏居河北的普通药企,有了它以岭直接站上了行业顶端。

但这张王牌的“魔力”,来得快去得更快。

2022年的冬天,连花清瘟的热度比任何时候都高,那时新冠疫情反复,药店货架上的连花清瘟刚补满就被抢空,线上平台一上架就显示“售罄”。

黄牛更是把价格炒到离谱,10盒装的连花清瘟能卖到1020元,单盒突破100元,有人调侃买连花清瘟比抢茅台还难。

也就是那段时间,以岭药业的财报美得刺眼,2022年营收125.33亿元,净利润23.62亿元,同比增长超80%,呼吸类药物(核心就是连花清瘟)收入68亿,占了总营收的半壁江山,算下来一天能赚上千万。

石家庄的以岭药业总部,流水线24小时不停转,工人三班倒打包发货,连仓库都不够用,那是属于以岭最风光的日子。

可没人想到,连花清瘟的神话会碎得这么彻底,2023年起,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人们不再需要囤药,家里剩下的连花清瘟还没吃完,市场需求一夜之间腰斩。

更棘手的是,以岭在疫情最火的时候,选择了赌一把,疯狂扩产,把连花清瘟的年产量提到了192亿粒,比实际需求多了好几倍。

需求降了,产能却没刹住车,后果就是库存爆仓。

2023年底,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库存接近60亿粒,按全国14亿人算,够每个人吃4天。

更要命的是,这些药的有效期大多只到2024年中旬,一旦过期就成了废品,为了止损,以岭只能启动清仓模式。

如今打开美团买药、京东健康这些平台,连花清瘟的价格看得人唏嘘,常规规格的一盒只要20元左右,比疫情时便宜了80%。

临期的更夸张,2.9元就能买一盒,平均一粒才一毛钱,比瓶装水还便宜。

那些曾经花100多块囤药的人,看到这个价格难免心里发凉,当初抢着当救命药的东西,怎么突然就成了没人要的尾货?

连花清瘟的价格雪崩,不止是药价降了这么简单,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以岭药业的命门,它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这一款药上,却没算到风口会停,需求会变。

600亿帝国的致命漏洞

以岭药业的亏损,表面看是连花清瘟卖不动了,但往深了挖,是它在巅峰时埋下的两个致命漏洞,赌徒式的扩产,和对单一产品的“病态依赖”。

疫情期间,连花清瘟的热销让以岭失去了理性判断,它以为这种需求会一直持续,于是不管不顾地扩大产能,把生产线从几条加到几十条,原材料采购量翻了好几倍。

可市场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疫情退去,需求骤降,那些多生产出来的连花清瘟,就成了压在以岭身上的大山。

60亿粒库存,不仅要占用仓库,还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简单说,就是这些药卖不出去,只能按不值钱的价格算进财报,直接拉低利润。

2024年的亏损预告里,部分呼吸系统产品临近有效期,拟冲减销售收入并计提减值,就是给这场盲目扩产买单。

更致命的是单一依赖,以岭药业虽然有通心络胶囊、八子补肾胶囊等产品,但这些年几乎所有资源都砸在了连花清瘟上。

2022年最火的时候,连花清瘟撑起了公司九成以上的利润,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其他板块的药物,研发了多年也没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更别说撑起营收了。

这就像一个人只靠一条腿走路,平时看着稳,一旦这条腿出问题,整个人都会摔倒。

2023年,呼吸类药物收入直接从68亿跌到30多亿,2024年更是只剩12亿,跌幅超六成。

没有了连花清瘟创收,以岭的营收像断了线的风筝,2023年营收103亿元,同比下滑17.67%,2024年更是直接掉进亏损。

为了把药卖出去,以岭还搞了赊销,先把药发给药店、电商,钱以后再收。

表面上看销量没那么难看,可实际上钱都没到账,到2024年三季度,应收账款已经逼近28亿元。

没有现金流,再大的企业也会缺氧,为了活下去,以岭只能四处凑钱,2024年下半年新增借款6亿元,甚至还拖欠了部分供应商的货款。

曾经日赚千万的现金牛,如今变成了欠着一屁股债的债务牛,600亿帝国的根基,早就被自己的短视蛀空了。

中药行业的“爆品魔咒”

以岭药业的困境,不是个案,而是整个中药行业“爆品依赖症”的缩影。

这些年很多中药企业都在走靠一款爆品打天下的路,可一旦爆品失宠,企业就会跟着栽跟头,连曾经的“中药茅”片仔癀也不例外。

片仔癀靠一粒药火了几十年,从2004年到2023年,它的锭剂一共提价20次,单粒价格从325元涨到760元,二手市场甚至炒到1500元,比黄金还保值。

可2024年,片仔癀也“降温”了,二手市场单粒价格跌到400元,还不到官方指导价的六成,2024年净利润29.74亿元,同比增长6.32%,看起来没亏,但和前几年21.62%、45.46%的增速比,已经慢得像“龟爬”。

不止以岭和片仔癀,2024年整个中药行业都在“渡劫”。

据统计,72家A股中药上市企业里,有30家发布了2024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21家净利润下滑,只有9家实现增长。

这些亏损的企业,理由大同小异,不是是原材料涨价,就是不涨价亏利润。

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问题是中药行业的老毛病,靠爆品撑场面,靠情绪拉需求,却没真正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疫情时,连花清瘟靠国家推荐全民刚需火了,可当疫情退去,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为“情绪”买单时,这些企业就慌了。

因为除了爆品,它们拿不出其他能打的东西。

面对亏损,以岭药业正在试图撕掉“连花清瘟专属标签”,可惜这条路并不好走。

这些年以岭在研发上的投入不算少,它也不再只盯着呼吸类药物,而是把研发范围扩到了糖尿病、肿瘤、抗衰老等领域。

还推出了柴黄利胆胶囊、芪防鼻通片等新药,其中最被看好的是“八子补肾胶囊”,毕竟现在抗衰老市场火,有人觉得这款药能成为下一个连花清瘟。

除了研发新药,以岭还在试着出海,目前它的通络类药物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拿到了注册批文,想靠海外市场补国内的缺口。

可中药出海从来不是拿个批文这么简单,国外对药品的要求更严,需要足够的临床数据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很多中药的疗效靠“传统经验”,拿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证据。

不同国家的监管规则不一样,光是适应规则就要花不少时间和钱,更麻烦的是知识产权问题,中成药的配方大多是机密,可海外注册可能要求公开配方,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两难选择。

以岭的这些努力,能不能让它翻身?现在还不好说。

以岭药业像一场醒目的警示课,靠风口起来的企业,若没有自己的真本事,风停了就会摔得很惨。

未来它能不能熬过去,要看新的药物能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海外市场能不能打开局面,而不是再等下一个疫情风口。

至于中药行业,以岭的亏损不是终点,而是开始,当“神药”的光环褪去,当消费者不再盲目跟风,只有那些能拿出真疗效、做好产品结构、扛得住市场波动的企业,才能真正活下去。

毕竟,医药行业的核心是治病救人,不是跟风赚快钱,能长久的企业,靠的是实力不是运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