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萧条事事空,齿牙凋落剩衰翁。渴心尚欠冰凌解,病骨长思药力攻。
文几倦亲尘土暗,断编慵理蠹鱼封。南床稳卧陶公宅,枕上悠扬一榻风。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理学家都是研究大学问。没想到北宋有个叫杨时的理学家,因为牙齿脱落,写了一首诗。理学又称为道学,可以简单理解为儒学和哲学的结合。大儒通过哲学论证的手法,验证儒家经典理论的正确性。想不到吧,平常看上去高大上的学者,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感而发。

书怀是书写心中感悟的意思,唐宋两代诗人很喜欢以此为题阐述他们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讲,诗人写这类作品时往往会流露真情,读起来更具感染力。杨时,福建人,20出头的年纪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他的老师是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杨时位列程门四大弟子之中。有人应该听说过一个典故叫“程门立雪”,就是杨时求学时发生的故事。

他留下的诗作并不太多,这首《齿落书怀》在他的作品里知名度较高。接下来看看,牙齿掉了,这位理学家要阐述什么道理吧。诗中写道,年纪越来越大,总觉得身体不听使唤了。也许这就是走到人生终点的感觉吧,一切都将成空,生命也将归入虚无。他已经到了掉牙的年纪,身体变得愈发衰弱。

首联这两句诗,杨时介绍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看他用到的词,“萧条”、“事事空”、“衰翁”,都透露出一种颓废的感觉。青年入仕,体恤百姓,他是如何从一个有理想的人变成当下的样子呢?他给出了解释,身体不好,病情反复。

他总觉得心里烦躁不安,像有一把火把内心烧得干涸,急需借助冰块的清凉缓解。从杨时的描述看,他的病症还真有点儿危险。每天都要喝药,希望借助药效还能调理好身体。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杨时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效果相当有限。

书房案几落满尘土,他已经好久没有离开床榻了。常看的书卷上有了蛀虫,他也不能去整理晾晒。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杨时病得很严重。他既是官员也是学者,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生病该有多么繁忙。他放下了日常的工作学习,言语中透出无奈。似乎还有一点点遗憾,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一点儿时间,让他不受疾病困扰回到案几前面。

诗中提到的“陶公宅”是指陶渊明隐居后的居所。久卧病榻,杨时想到了名士陶渊明。他多么希望自己像陶渊明那样洒脱自在啊。只不过身体状况这么差,无法归隐田园了。他只能躺在枕头上,幻想自己正在享受田园风情。
从掉落牙齿,写到恶病缠身,抒发的是林泉之致、归隐之心。牙齿掉落只是一个契机,让他意识到时日无多,把真实想法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