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芮城县城北4公里的古魏镇龙泉村,一座隐于田畴间的古庙宇,以“中国现存最早道教宫观”“唐代木构活化石”的身份,默默诉说着华夏道教与农耕文明的千年渊源。近日,随着“国保”保护工程验收完成,这座沉睡千年的“广仁王庙”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记者实地探访,结合最新文旅动态与文化解读,为您奉上一份深度旅游攻略。
从“龙泉祠”到“广仁王庙”:一座庙宇里的千年水脉与信仰广仁王庙,原名“龙泉祠”,因庙内供奉“广仁王”(即龙泉之神)而得名。据《芮城县志》记载,其始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为何一座道教小庙能跻身“国保”?秘密藏在它的“双重身份”里——既是祭祀龙王的民间信仰场所,更是见证唐代以来当地水利文明的核心载体。
“运城自古有‘盐运之城’之称,而龙泉村的泉水曾是周边农田灌溉的命脉。”景区文保员张建国解释,“广仁王作为‘水神’,被百姓奉为‘司雨之神’,庙内现存的《龙泉记》碑刻记载,唐代每遇大旱,地方官员便率民众在此祈雨,仪式后开闸放水,保障农耕。这种‘信仰护水利’的模式,延续了近千年。”

踏入广仁王庙,青砖灰瓦间流淌着穿越时空的匠意。景区讲解员李娜介绍,庙内现存两座建筑,虽经宋、元、清历代修缮,仍保留了大量唐代木构特征,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珍贵实物。
必看核心建筑正殿(广仁王殿):唐代木构原物,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简洁大气,斗拱雄大肥硕(最大斗拱高约1.5米),保留了典型的“盛唐气象”。殿内原供广仁王坐像,现已不存,但梁上有“大唐元和三年”的墨书题记,是断代的关键证据。
献殿(清代重建):虽为清代建筑,却因采用“减柱法”(仅留两根立柱支撑屋顶),展现出与正殿一脉相承的简洁风格。殿内现存《重修广仁王庙碑记》,详述了清代村民集资修庙的过程,是研究民间信仰组织的重要文献。
特色文化体验“古建修复”手作课:联合中国营造学社专家,开设“唐木构斗拱拼装”体验,游客可在师傅指导下,用传统榫卯工艺组装微型斗拱模型,感受古人智慧;
道教文化小课堂:每月初一、十五邀请芮城道教协会老师,讲解“水神崇拜”与“上善若水”的哲学内涵,适合亲子家庭参与;
农耕祈雨仪式展演(春秋季限定):复原唐代祈雨场景,演员身着传统服饰,演绎“取水—诵经—开闸”全过程,游客可穿汉服互动拍照;

自驾:太原出发约4小时(青银高速→菏宝高速→运风高速→芮城出口);西安出发约2.5小时(连霍高速→运风高速→芮城出口);景区门口有免费停车场(车位约30个,节假日建议早到)。
公共交通:运城张孝机场/运城北站乘“运城—芮城”城际公交(1小时/班),至芮城汽车站转乘“芮城—龙泉”城乡巴士(20分钟/班),下车步行5分钟即达;或参加当地“古建一日游”专线(含讲解)。
【门票与开放时间】门票:30元/人(含电子讲解);60岁以上老人、学生凭证件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开放时间:8:30-17:00(全年无休);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可结合周边古村延长至半天)。
周边联动:串起“古魏文化黄金线”广仁王庙所在的芮城县,是“古中国”核心区域,可串联以下景点规划行程:
永乐宫(距20分钟车程):元代道教全真派祖庭,以“壁画艺术天花板”闻名,与广仁王庙形成“唐宋道教建筑—元代道教艺术”对比游;
圣天湖湿地(15分钟车程):华北最大内陆湿地,冬季有天鹅栖息,可骑行环湖,感受“水神信仰”与自然生态的共生;
古魏城遗址(10分钟车程):春秋时期魏国早期都城,现存城墙残垣,可触摸“三家分晋”前的历史脉络;

“本以为是座小庙,没想到藏着唐代木构!”来自西安的建筑系学生小吴边拓印碑刻边感叹,“斗拱的比例、梁架的结点,课本上的知识突然‘活’了。”
“带孩子来感受‘祈雨文化’,他穿上汉服跟着仪式跑,还说以后要保护老房子。”运城本地游客王女士表示,“景区讲解很生动,把水利、信仰、建筑串成故事,孩子听得入迷。”
未来规划:让“唐韵”滋养当代生活据芮城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广仁王庙将聚焦“活化利用”:
建设“唐代道教建筑微展览”,通过AR技术还原正殿唐代风貌,展示斗拱、瓦当等构件细节;
开发“广仁王”主题文创,推出“唐式祈雨”盲盒、“木构积木”等,让文物融入日常;
联合高校开展“黄河流域水神信仰研究”,挖掘广仁王庙对当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结语
广仁王庙很小,小到地图上几乎找不到标注;它又很大,大到装得下1200年的水利记忆、唐代木构的匠心,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这个夏天,不妨走进龙泉村,在青瓦下触摸一段“与水共生”的文明史,感受“小庙大文化”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