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俄军和乌军都是脱胎于苏军,不少部队在历史上的渊源很深,后来的走向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故而到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时,乌军仍然带有很深的苏/俄色彩,无论编制还是装备都是如此。
因此当时的乌军是比较重装化的,甚至全军基本都是机械化架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别看乌军中有空突旅、陆战旅、猎兵旅、摩步旅、山地旅等名号,实际上跟机械化旅的差别并不算大。

所以在乌军的上述旅队中,大多都有坦克营的编制,部分则是坦克连,而且并非虚编。
此外乌军在现役部队中还保持有第1坦克旅、第17坦克旅以及独立的第12坦克营;预备役单位则有第3坦克旅、第4坦克旅、第5坦克旅、第14坦克旅。
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军先后激活了预备役第3、第4、第5坦克旅,所以保持的坦克旅数量为5个,预备役第14坦克旅没有被激活。
这些坦克旅的装备依旧是以苏系为主,在西方同意支援西式坦克后,因其数量过少,所以只是在坦克旅中“过了下手”,后来还是给下放到了机械化旅中使用。
只有豹1A5系坦克的数量到了三位数,而且这款坦克的问题过多,需要改装后才可使用,因此在前线试用后,便集中配备到了第5坦克旅。

而当第5坦克旅开上前线,以接红军城和南顿战情之急时,这个旅被“拆解”改编成了重型机械化旅,而分出去的坦克支援给了第68猎兵旅等部。
所谓的重型机械化旅,是介于机械化旅跟坦克旅之间的一种编制形态,主要特点是配备2个坦克营、2个机械化营、2个步兵营,以及无人机、炮兵和各支援单位。
这种编制最早见于2024年10月,首先改编的是第17坦克旅以及第117机步旅。

第17坦克旅当时在库尔斯克方向作战,第117机步旅则作为扎波罗热的生力军,被派往谢利多沃方向阻击俄军。
到了年底,开上前线的第5坦克旅也进行了改编。
而在今年夏季,乌军老牌的第1坦克旅,以及在东线长期作战的第3坦克旅、第4坦克旅,相继进行了这种调整。
所以到目前为止,乌克兰军队的序列中,坦克旅已全部消失,配备较多坦克的已经转为重型机械化旅。
而且这种重型旅的改编不止是在坦克旅中进行,乌军还在升编其他部队,因此重型旅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那么乌军为何要进行这种操作?其战场定位又是如何呢?

首先,乌军面临的基本背景是坦克数量的损耗要大于补充,这导致了乌军编制内的坦克越打越少。
而这个现状,很难得到扭转。
因为就乌国自身而言,已经丧失了新制造坦克的能力,老旧坦克也在战争中被搜罗一空,很难有增量;而且乌军在目前的对俄作战中也极难缴获俄军坦克为己所用。
就西方而言,能够搜罗到的苏系坦克基本上能给的都给了,西式新老坦克给了一部分后,西方后继补充的意愿以及能力均显不足。
在坦克总量不断趋少的背景下,乌军根本无法维持全军100多个战斗旅均编制坦克营或连,另外还保持5个坦克旅的编制。
由于很多旅队的坦克营、连本就已是虚空编制,而坦克旅亦名不副实,故而从实际出发进行改编势在必行。

所以我们猜测,与重型旅改制同时进行的,其实还有乌军相当多部队取消坦克营、连编制的操作。
在乌军总体缺少坦克的背景下,唯有集中资源装配重点部队,方能确保重装编制的威力。
而之所以将重装备集中到重型旅,而非坦克旅内,自然也跟战场上的形势有关。
因为传统的坦克旅已经无法再适应当前的俄乌战场,在三年多的战事中,双方战损的坦克数以千计,但绝大多数是损失于无人机、雷区和炮火之下,真正损毁于坦克对战中的极少。
当前的俄乌战场,也根本不支持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出击。
因此偏重于集群坦克作战的老旧编制,已不再适应战场需求,乌军需要在战斗旅内编足够的步兵,以及必要的无人机单位方可适应战场。

故而在重型旅中,实际编有多达4个步兵营,另外还有1个无人机营,比原先的坦克旅编制拥有了足够的步兵配置。
由于坦克对于攻防作战依旧有用,所以重型旅中2个坦克营的编制还是要有的。
因为这两个坦克营是重点保障,在保证其能够满编的情况下,是大多数的战斗旅不再有坦克。
所以现在有一种猜测是,乌军施行“军团化”后,在每个军团内都会配置一个重型旅,以此来进行战场支援,这在纸面上似乎倒也合理,就看后续的调整是否真会如此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