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6日至11月2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多元文化艺术节在这座城市的多个艺术场地同步举行,汇聚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与社群,展现丰富多样的文化面貌。期间,11月15日下午,由墨尔本创意亚洲艺术基金会(Creative Asia Foundation)、澳洲当代艺术协会(Australian Contemporary Art Association)联合主办的“墨尔本多元文化艺术节·当代艺术展”在墨尔本世贸中心(Creative Asia Art Centre)创意亚洲艺术中心盛大启幕。



创意亚洲艺术中心执行总监Sheryl Leigh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法会议(上议院)前议长布鲁斯·阿特金森(Bruce Atkinson)致辞

墨尔本市议员克里·菲利普·刘(Cr Philip Le Liu)致辞

中:墨尔本白马市市长安德鲁·戴文波特(Andrew Davenport)亲临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学者、社区代表、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开幕式不仅展示了摄影、绘画、装置艺术等形式的作品,还特别设置了文化讲座和社区共创环节,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顶尖的艺术创作,还能沉浸在充满智慧与创意的艺术体验中,与艺术家和同行者们进行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秋雨》 布面油彩 65.2×52.8cm 1994 英国收藏

《出门没带伞》 布面油彩 100×70cm 2016








《晾被子》 水粉 26×32cm 作于70年代

《东北宅的晌午》 水粉 26×32cm
ARTIST'S STATEMENT
艺术家自述
伞下的画
赵蘅 | 文
1880年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完成了《伞》。我亲眼见到它时已过了一百零六年。这幅传世杰作单独陈列在伦敦国家画廊一间展厅里占据了一面墙,画的一米远摆着一张褐色长型皮凳,1996年秋天的一日,我看见一个姑娘傻坐着,久久不舍离去。
我何尝不是如此呢?《伞》的最大看点,也是最吸引我的是画面里那个唯一的不打伞的姑娘。她极为窈窕丰满,一身深蓝色裙袍,是画家特有的色彩,与面容桃红粉白形成对比。姑娘臂弯里挎着一只篮,一只空蓝子,会让我们猜她并非贵族。
出国前我也画过伞。在北京我家的院墙外,有一片多年形成的小树林,树种杂而布局自然,那年秋天正下着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啊,我一连几天打着伞湿着鞋站在小路边,出神地观察打伞的人们打这儿经过。近在咫尺,就像是一个舞台,台上有男,也有女,他们有的是独自一人走来,有的是成双成对地、甚至亲密相偎地经过;而更多的行人却是擦肩而过的,然后各奔东西。不由得想起童年时读过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尾声是已经隐居在修道院的丽莎正从曾经的恋人拉夫烈茨基身边走过。在通向唱诗班席位的那一刻,她“迈着修女的那种均匀、急促而又恭顺的步伐走了过去——而且没有朝他望一眼;只是朝着他的那一边的眼睛,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
作家最后感叹地写了这么一句:“人生中有这么些短暂的瞬间,有这么一些感情……”显然,我被这人生的擦肩而过的情景深深吸引住了。数日后,油画《秋雨》诞生了。
创作《秋雨》联想到许多事,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以及见过的,听来的,书里、电影里的各种故事。有多少无缘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擦肩而过,又有多少有情人因为各种原因结缘,或者最终还是擦肩而过。难道这不是爱情的一条永恒的定律吗?
我画过许多苹果油画,都说苹果是爱情的象征。细雨迷蒙,树橙草黄,是那么的美,遮风挡雨的伞,这时也变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隐喻,它掩饰了人们心中的一丝无奈与惆怅。
画《秋雨》还因为我喜欢伞。为什么会喜欢伞呢,我想是因我来自潮湿的江南,从小看惯了打伞的人来去往来。梅雨时节出门没有伞是不行的。
最平常的事物,到了艺术家的眼里,就不一般了。画过雨伞的除了有雷诺阿,还有居斯塔夫·盖尔伯特,1877年他画了《下雨的巴黎街道》。
游历巴黎和欧洲归来,满腹表达欲望。在北京晚报李耀林的支持下发表《画坊》星期专栏文章,总标题是《出门没带伞》,文章中再次提到雷诺阿的《伞》里那个挎篮不带伞的姑娘,十分妥帖地表达了我独自闯荡欧洲的心境。可惜后来连载文被莫名地中断了,喜欢往下看的读者都感到惋惜,欲吐为快的愿望一下子变得茫然。
北京也有雨和伞,也很迷人。每逢夏天,雨多得不比南方少。我画了《今年雨多》系列,分别是《大雨》、《中雨》、《小雨》。雨中有共撑一把伞的恋人,有送子上学的母亲,还有环卫女工,电话亭旁没玩没了私语的女郎。
假如有一天我将一只苹果装进那个十九世纪巴黎女郎的篮子里呢?
伞的话题会永远聊下去,至少对于我。
ABOUT THE ARTISTS
关于艺术家

赵蘅 | Zhao Heng
1945年生于重庆,祖籍温州。11岁-12岁在莱比锡学习素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文化部电影动画大专班、北京语言自修大学、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会员。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画室应邀画家。2004-2025年担任世界女艺术家联展中方组织。曾在香港、巴黎、槟城举办个展。油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及各国收藏,入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全集及《今日中国美术》等。著有《拾回的欧洲画页》《下一班火车几点开?》《四弦琴》《我的舅舅杨宪益》《和我作长夜谈的人》等图书,并绘有名家名作插图《呼兰河传》《幼年》《合宜的位置》《通往父亲之路》等。曾获建党七十年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大奖,中国女性文学奖提名等。
EXHIBITION SITE
展览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