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谥号体系中,“孝武”是一个复合谥号。其中,“孝”有仁德守礼、敬天法祖的含义,而“武”则具有开疆拓土、克定祸乱的含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孝武是一个美谥,只有兼具这两者才能当得起这个谥号。在古代历史上,共有四位谥号为“孝武”的皇帝,你都知道吗?

一、汉孝武帝刘彻
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颁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法,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相权,依靠亲信、近臣参与决策,又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文化上建立正规的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
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但是,在创立巨大功绩之外,刘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他热衷封禅和郊祀,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多次卖官鬻爵。特别是他在位后期,汉朝内部矛盾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
最终,汉朝内部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两年后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当然,因为功大于过,刘彻还是获得了孝武这个谥号。

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母为李陵容。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晋简文帝驾崩前夕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时年十一岁。因为年幼即位,所以司马曜最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又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年)后,东晋的实权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
当然,司马曜并不甘心大权旁落,他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掌大权,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并且,太元八年(383年)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
基于此,司马曜去世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隆平陵。尽管比不上汉孝武帝刘彻,但是,在东晋的一众皇帝中,司马曜已经是比较优秀的了。

三、北魏孝武帝元修
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则,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修初封汝阳县公,拜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孝庄帝即位后,转太常卿、宗正卿,受封平阳王。虽然一开始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中兴二年(532年),在大将军高欢拥戴下,元修登基为帝,年号太昌。
永熙三年七月(534年),元修因与高欢争权失败,遂弃国出逃,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不过,这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结局。永三年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毒杀了元修,时年二十五岁,葬于云陵。元修被杀后,西魏追谥为孝武帝,东魏称之为出帝。 对此,在笔者看来,孝武的谥号显然是不适合元修的。

四、刘宋孝武帝刘骏
刘骏是刘宋第五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宋明帝刘彧异母兄,母为路惠男。刘骏自少机智聪颖,文武双全。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刘骏起兵攻杀刘劭,夺得帝位。刘骏在位期间,大力提拔寒士,整顿刑律,并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经济上,继续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推行“检籍”,设立台使。对外上,刘骏任用颜师伯等将领击溃北魏,取得了第一次青州之战的胜利,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刘骏即位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他打破了士庶门阀界标,使士风为之一变。但是,刘骏在位后期大兴土木、滥杀无辜、奢侈无度,耽于享乐。大明八年(464年),刘骏在建康玉烛殿崩逝,在位十二年,年仅三十五岁。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