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美国股灾后,科技股全体趴窝,有董事找到IBM公司的CEO托马斯.沃森,不容置疑地说:
“各家企业都在裁员,IBM现金流也撑不住了,你还在等什么?”
沃森当即告诉这位董事:
“每个员工背后都有家庭,我们不能把员工丢到街上去。”
沃森光芒四射,可董事反唇相讥道:
“联邦削减了开支,你如果对员工负责,那谁对董事会负责呢?托马斯先生,如果明天以前,我还没有听到裁员的消息,就在董事会上提议解雇你!”
1929年底,美国的情况十分复杂。

许多企业突然就停产了,而背后支持它们的银行也倒闭了,IBM公司一直靠联邦订单过日子,失去订单意味着立即亏损。
沃森憋了几天的火气,终于在董事会上发飙了:
“无论如何,抛弃员工都不是IBM的作风,我决定不但不会裁员,还要招兵买马,重金投入新产品研发,我相信美国经济会好起来,届时,我们的投入会甩对手几条街!”
说实话,沃森说这话时,心里并没有底,可董事会成员们也呕不过他,只好让沃森试试。
此后,IBM开始主动扩产,不但没裁员,还不断从失业的技术工人队伍中招募人才,结果短短两年,公司从原来几百人,扩充到了7000人,可盈利呢?
很遗憾,没有盈利。
沃森只是相信“相信的力量”
IBM一面研发新产品,一面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囤积产品,直到库房装不下。

“沃森先生,两年前我们真的应该解雇你,可惜现在晚了。”
当董事们看到堆积如山的新型制表机,再看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肠子都悔青了。
“哈哈哈,彼得森先生,如果现在解雇我,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沃森这么疯狂的扩大生产,是在等一件事。
即:美国经济好转,联邦需求重新回来。
时机已经到了。
1933年,罗斯福宣布“新政”
新政的关键一环就是,建立美国社会保障机制。

有多少人该纳入这个机制,就需要联邦去统计,而统计人口,需要IBM的制表机。
囤积了三年的制表机和打孔机成了香饽饽,联邦订单又回来了!
但沃森又玩了别人看不懂的套路:
“对不起,我们的设备只租不卖,这样,才能把联邦和我们的业务长期绑定,转化为盟友般的合作关系。”
当时联邦预算有限,这么大的设备需求,他们恨不得只租不买呢,双方很快就签了合同。
大萧条结束时,IBM已经是美国办公设备中的巨头,为后来成为蓝色巨人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