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国家自诩为世界第三大强国,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这便是南亚次大陆第一大国家——印度。
当时,整个印度的国民,都处在一种极为自负与亢奋的状态中。
在他们眼里,中国不仅贫穷落后,而且极为野蛮,在文化上更是落后印度一大截。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站在阅兵台上,对身边的美国记者说:“我们的强大,不是凭空而来。3000年前,印度河谷已经有了规划整齐的城市,而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一片蛮荒。”
印度历史教科书里,这段文明被反复强调:“我们是最早懂得城市规划的民族,这种智慧流淌在血液里。”
1961年,印度文化部耗资 500 万卢比修复瓦拉纳西的湿婆神庙,《印度时报》特意刊登专题报道,标题是 “佛陀诞生地、玄奘朝圣处——这里是亚洲文明的灯塔”。
当时的印度人普遍相信,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 “文明对蛮夷的启蒙”。
就连泰戈尔形容泰姬陵的诗句,也被解读为 “印度用美学征服世界的证明”。
这种文明自豪感,在独立后逐渐转化为 “大国使命感”。
1950年,印度宪法开篇就写道:“印度将以古老文明的继承者身份,引领亚洲走向繁荣。”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更直白:“印度注定要成为世界大国,因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赋予了我们领导他人的资格。”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 “文明自信” 早已与现实脱节。
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 1700 年突然消亡,后续的吠陀时代、孔雀王朝虽有辉煌,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
直到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才第一次成为地理和政治意义上的统一国家。
就像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的:“印度的‘文明连续性’,更多是独立后构建的神话,而非历史事实。”
另外一项让印度人引以为豪的,就是二战之后,印度是亚洲的“第一工业国”。
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独立当天,尼赫鲁在德里红堡宣布:“我们继承了大英帝国在亚洲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加尔各答的黄麻厂到孟买的纺织厂,从比哈尔的煤矿到马德拉斯的港口,这些都是印度成为大国的基石。”
这番话并非空谈。
英国对印度 200 年的殖民统治,确实给印度留下了当时亚洲最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工业实力全面领先东方的中国。
1949 年,印度铁路里程达到 5.3 万公里,相当于当时中国2.1 万公里的 2.5 倍。
并且,印度当时大多采用 1.676 米的宽轨,运力远超中国的标准轨。
另外印度全国有 118 座现代化港口,其中孟买港年吞吐量达 1000 万吨,是同时期上海港的 3 倍。
制造业领域的差距更悬殊。
1949 年,印度钢铁产量达 134 万吨,中国仅 15.8 万吨,前者是后者的 8.5 倍。
黄麻产量占全球 70%,加尔各答的黄麻厂雇佣了 20 万工人,是世界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甚至造纸、发电等民生工业,印度也遥遥领先——当时印度人均发电量 4.1 千瓦时,中国仅 0.7 千瓦时,普通印度家庭用得上电灯时,中国农村还在靠煤油灯照明。
更让印度骄傲的是 “人才储备”。
英国在印度建立了 20 所现代大学,其中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的工科专业,在 1950 年代就采用英语授课,培养的工程师数量占亚洲总量的 30%。
1955 年,印度产业工人达 600 万,是中国的 6 倍,其中不少人在英国工厂接受过培训,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采矿技术。
这些 “硬实力”,成了印度轻视中国的直接依据。
1959 年,印度工业部长克里希纳・梅农在议会展示数据图表:“中国的钢铁产量要赶上印度,至少需要 20 年;他们的铁路里程,50 年内都追不上我们现在的水平。”
当时西方媒体也普遍认可这一判断,《经济学人》曾预测:“到 1970 年,印度将成为亚洲首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而中国仍会停留在农业社会。”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份 “工业遗产” 存在致命缺陷。
英国建立的工业体系,完全服务于殖民掠夺。
黄麻厂生产的麻袋用于装印度棉花,钢铁厂主要制造铁路钢轨,几乎没有重工业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