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光储现场 | 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下一代主流技术已现雏形

光伏行业的卡点变了作者|沐风编辑|时楠11月17日-20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正式开幕,产联

光伏行业的卡点变了

作者|沐风

编辑|时楠

11月17日-20日,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在成都正式开幕,产联社作为联合主办方全程参与报道。在现场,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接受了产联社采访。

作为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培养了120多位博士,其中超过50位来自中国。他的中国学生回国后,撑起了中国光伏圈的半壁江山,从尚德到晶澳、从中电光伏到海润、从天威到旭泓……形成“新南威尔士大学帮”。

这次来到中国,他给出了几个关键判断,几乎每一条都足以影响未来3-5年的行业竞争格局:

下一代主流技术已现雏形,真正的挑战在电网;背接触将接棒主流,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强势但不是终点;中国仍是领跑者,但未来胜负不在产能,在系统能力......

01光伏行业的卡点变了

虽然光伏行业目前在艰难穿行,但格林的判断非常直接——产业的核心矛盾已经换了位置。格林说,现在行业真正的制约因素,不再是电池成本,而是电网的接纳能力。

过去几年,所有企业都在拼扩产、拼价格,可随着光伏渗透率逐渐提高,从电网到配套储能都开始面对结构性压力。

他以澳大利亚举例,那里太阳能占全国总电力的 20%,大多数安装在居民屋顶,分布极其分散,电网设计完全没为这种结构准备好。

于是白天电量涌入、电网吃不下,晚上需求又上来、供应不够,倒逼整个国家提前暴露出未来全球都要面对的问题——发电侧结构变了,消费侧习惯却没变。

因此,澳大利亚现在大量家庭开始安装电池储能,抽水蓄能项目提速,政府甚至考虑让居民“中午用电免费”,把用电需求往白天导。

格林认为,这不是噱头,这是大趋势。

他判断未来更多国家会走上这条路:用户会成为自己的发电者,能源使用将从“集中式调度”转向“家庭自主管理”。

这意味着一个现实:产业再怎么扩产,如果消纳和储能跟不上,光伏就会卡住。这也是他提醒中国光伏企业的关键点——未来要把注意力从“卷成本”转向“卷效率、卷消纳、卷储能配比”。

02行业走到关键分叉口

今年技术路线之争,堪称光伏行业最激烈的一轮路线之争。TOPCon、HJT(异质结电池)、BC(背接触电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技术角逐,但格林给出了一套清晰的逻辑。

他首先强调,硅基路线依旧是当前最稳定的商业路径,而在硅基体系内,TOPCon以成熟性、成本和规模优势,仍然会稳居主流——至少未来三年不会动摇。

之后他提到,真正的技术分叉点已经隐约成型,就是背接触技术(BC、TBC、HBC 等)。他认为下一次重大跃迁,很可能会在背接触方向出现,因为它提供了更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也可以和不同工艺组合,具备中长期潜力。

对于HJT,他保持谨慎乐观,只是提醒其成本压力仍需解决,但如果结合背接触或新一代钝化结构,也有“分庭抗礼”的机会。

至于资本追捧最热的钙钛矿,格林直接点出最大问题:稳定性。虽然小面积器件效率漂亮,但要进入吉瓦级生产,没有任何一个技术版本达标。

他甚至说,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解决,也可能压根解决不了——因此无法判断何时量产。

他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光伏企业现在要保持定力,不要被短期的“风向”带偏。短期看TOPCon,中期看BC,长期看技术融合,钙钛矿则必须面对工程技术的现实门槛。

03影响半个中国光伏圈

格林的观点之所以被行业视为风向标,不是因为他的头衔有多牛,而是因为他深深嵌入了中国光伏崛起的全过程。

作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的带头人,他培养了 120 多位博士,其中超过 50 位来自中国。这批学生后来回国创业、任职、带队,构成了过去二十年中国光伏产业最核心的技术力量。行业把他们称为;

新南威尔士大学帮。

这一群人的名字,几乎串起了中国光伏的全部关键节点——施正荣、赵建华、杨怀进、张凤鸣、戴熙明、郑广富、云飞、宋登元……

他们从 1999 年开始陆续回国,先后参与创建尚德、中电光伏、海润光伏、晶澳、天威新能源、旭泓全球光电等企业,把中国的光伏制造从萌芽阶段一步步推到全球冠军的位置。

2007 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超过德国、日本等早期强国。而这一年,格林因对中国光伏人才和技术建设的贡献,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直到今天,格林依旧与中国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很多企业每年都会把技术骨干送到新南威尔士大学深造,而他本人也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交流。

换句话说,中国光伏为什么能从追赶做到领跑?因为格林带的这一批中国学生,是这个产业真正的底层技术基座。

04结语

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光伏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节点:技术路线竞争更多了,全球市场结构更复杂了,供应链安全成为关键词,扩产不再盲目冲锋,大家都在寻找下一次“共识”。

而格林的判断,指向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市场情绪。

他告诉行业,扩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效率提升和电网消纳才会决定未来;他提醒中国企业,在全球追求供应链本地化的背景下,走出去建合资和子公司,会比单纯输出产能更具可持续性。

他也强调在全球能源转型仍在加速的大趋势下,中国依然是光伏行业的领跑者,且短期内没有国家能真正与之竞争。

过去二十年,中国光伏走得很快;接下来二十年,要走得更稳、更准、更深。这可能也是他为什么每年要来中国几次的原因:他知道,这里仍然是全球光伏最重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