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塞罗那大学 Raúl Jiménez 教授领导、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颠覆性的宇宙起源理论,刊登在2025 年的《物理评论研究》杂志上。这个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新理论,摒弃了传统暴胀模型中依赖的推测性假设,仅基于已知的引力和量子力学,提出了全新的宇宙起源图景。
其核心观点与机制有如下几点:1、无需暴胀子的德西特起源理论认为,宇宙最早期处于德西特空间状态,即一个由暗能量主导、均匀且加速膨胀的时空。不同于传统暴胀理论需要引入未被观测到的 “暴胀子” 场,该模型仅依赖引力与量子涨落的自然相互作用。
2、量子涟漪的创世作用在德西特空间中,量子力学效应会导致时空产生微小的量子真空涨落(类似水面涟漪)。这些涨落首先表现为引力波(张量微扰),随后通过二阶非线性效应相互作用,自发诱导出标量扰动—— 即物质密度的初始差异。这些标量扰动正是星系、恒星等宇宙结构形成的原始种子。
3、可验证的独特预测该理论提出了两个关键预言:极小的张量 - 标量比(r≈0.0006):即引力波扰动与物质密度扰动的强度比值远低于传统暴胀模型的预测(通常 r≈0.01)。非高斯性特征: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分布将呈现与暴胀理论不同的统计特性,例如更显著的非均匀性。

4、解决微调问题传统暴胀模型因包含大量 “自由参数” 而被批评为 “可调性过强”,几乎可以适配任何观测数据。新理论通过德西特空间的自然演化,避免了这一问题,仅需极少假设即可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平坦性等特征。
所谓德西特空间(De Sitter Space),是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时空模型,由荷兰天文学家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于 1917 年提出。它是一个具有正宇宙学常数的最大对称洛伦兹流形,数学上可描述为高维闵可夫斯基空间中的双曲面。其核心特征是时空均匀且各向同性,充满了具有排斥效应的真空能量(类似暗能量),导致宇宙呈现指数级加速膨胀。这种模型不仅与当前观测到的宇宙加速膨胀现象一致,也是暴胀理论中早期宇宙时空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项新理论的科学意义与影响回归基础物理:该理论将宇宙起源的解释从依赖未知粒子或场,转向已被验证的引力与量子力学,体现了科学追求简洁性的本质。
观测验证的可能性:未来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如 LISA、爱因斯坦望远镜)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高精度观测,可通过测量张量 - 标量比和非高斯性来检验这一理论。
范式转换的潜力:若得到证实,它可能取代暴胀理论成为新的宇宙学标准模型,重塑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知。
如何理解这个宇宙起源新理论?其与传统大爆炸理论有哪些不同?简而言之,该理论认为宇宙的诞生并非依赖某种神秘的 “宇宙加速器”,而是时空自身的量子属性与引力共同演奏的乐章。就像平静湖面自发产生的涟漪逐渐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海洋,宇宙的复杂性也源自最简单的物理规律。这种解释不仅更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也为未来的观测提供了明确的检验方向,标志着宇宙学研究从 “假设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重要转变。

尤其是新理论在宇宙奇点和大爆炸理论归属问题上展现出突破性的革新,其核心逻辑可从以下两方面深入解析:
一、无需宇宙奇点的物理本质
传统大爆炸理论中的宇宙奇点是时空曲率、密度和温度均趋于无限大的数学极限点,也是广义相对论在经典框架下无法避免的产物。然而,新理论通过以下机制彻底规避了这一奇点:
1、德西特空间的几何基础该理论将宇宙早期状态设定为德西特空间,这是一个无边界、无奇点的时空模型,其数学结构源自广义相对论方程的精确解。德西特空间的核心特征是时空均匀且各向同性,充满具有排斥效应的真空能量(类似暗能量),导致宇宙呈现指数级加速膨胀,而无需依赖密度无限大的初始奇点。这种设定与圈量子引力理论(LQG)等量子引力模型中通过量子效应消除奇点的思路高度一致。
2、量子涨落的平滑作用理论认为,宇宙的复杂性起源于时空自身的量子真空涨落。在德西特空间中,量子力学效应会自发产生微小的引力波扰动,这些扰动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逐渐放大,形成物质密度的初始差异。这种机制类似于量子引力理论中通过量子泡沫或量子反弹来替代奇点的过程,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必须依赖奇点作为起点的困境。

3、与奇点定理的根本冲突彭罗斯 - 霍金奇点定理预言,经典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引力坍缩必然导致奇点。但新理论通过引入量子效应(如量子不相容原理)和德西特空间的几何特性,从根本上突破了这一定理的适用条件。例如,当物质密度接近普朗克尺度时,量子斥力会阻止进一步坍缩,从而实现 “反弹” 而非奇点。
二、大爆炸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尽管新理论摒弃了奇点和暴胀子,但它仍属于大爆炸宇宙论的广义范畴,并在以下维度实现了范式升级:
1、核心框架的继承大爆炸理论的本质是宇宙从早期高温高密度状态开始膨胀演化。新理论提出的德西特空间状态虽无奇点,但其描述的指数级加速膨胀阶段(类似暴胀)与大爆炸模型中的早期演化高度兼容。例如,德西特空间的膨胀速率(哈勃参数)恒定,且通过量子涨落产生的密度扰动为后续结构形成提供了种子,这与大爆炸理论中 “原初核合成→结构形成” 的链条一致。
2、对传统模型的修正暴胀机制的替代:传统暴胀理论依赖未观测到的 “暴胀子” 场,而新理论仅通过引力与量子涨落的自然作用实现类似效果。微调问题的解决:暴胀模型因包含大量自由参数而被批评为 “可调性过强”,而新理论通过德西特空间的几何特性和量子效应,自然适配宇宙的均匀性、平坦性等观测事实,无需额外假设。奇点的消除:新理论以德西特空间替代奇点,与大爆炸理论中 “奇点→膨胀” 的线性叙事不同,但其描述的宇宙演化起点仍属于广义的 “大爆炸” 范畴。

3、观测验证的兼容性新理论的预测(如极低的张量 - 标量比、非高斯性扰动)虽与传统暴胀模型不同,但仍可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观测和引力波探测进行检验。例如,若 LISA 等项目探测到原初引力波的强度与新理论预测的 r≈0.0006 一致,将为其提供直接证据。这种 “数据驱动” 的验证路径与大爆炸理论通过 CMB、元素丰度等观测逐步确立的过程一脉相承。
三、范式转换的哲学意义
新理论标志着宇宙学研究从 “假设驱动” 向 “原理驱动” 的转变:
1、奥卡姆剃刀的胜利:仅依赖引力与量子力学这两种已验证的物理规律,而非引入暴胀子、额外维度等假设,体现了科学追求简洁性的本质。
2、量子引力的实验窗口:其预测为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观测检验的新途径,例如通过非高斯性扰动特征验证时空的量子属性。
3、宇宙观的革新:若得到证实,宇宙的诞生将不再被视为 “从无到有的奇点爆炸”,而是时空自身量子属性与引力共同编织的动态演化网络,这与循环宇宙、黑洞宇宙等模型(如 “大反弹”)共同勾勒出更具包容性的宇宙图景。
总结新理论无需宇宙奇点,其德西特空间状态和量子涨落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大爆炸模型中的奇点困境。同时,它仍属于大爆炸宇宙论的广义范畴,因其继承了 “膨胀演化” 的核心逻辑,并通过观测兼容性保持了与经典模型的连续性。这种 “破中有立” 的革新,不仅为解决宇宙学疑难提供了新路径,更预示着我们对宇宙起源的理解正从数学假设迈向物理本质的更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