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第二讲、卢麒元老师讲《中庸》文字版(2)天命章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有道学之师,其传而作也。他说,中庸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子思害怕儒家的道学道统之学失传,那么儒家的道统从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有道学之师,其传而作也。

他说,中庸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子思害怕儒家的道学道统之学失传,那么儒家的道统从何而来,是盖自上古圣省济天利己,而道统之传有自来也。

他说是上古圣神,说的就是我们的三皇五帝,一直到圣人出。

他讲了尧舜禹传,一句话,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上古三帝里的尧,他将帝位传给舜,讲给舜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做一个好皇帝,他只给他四个字。

尧交给舜的时候,只给了舜四个字——允执厥中。

其实中庸就是用这本书来解释允执厥中,这是朱熹的看法。

我也认为确实是允执厥中,这句话非常重要,但这又非常的困难,文字越简单,问题越大,理解越难,允执厥中困扰我,超过50年。

允执厥中,我用一个形象的动作,让你先有一个形象的理解。

允、公允;执、抓着,牢牢地把握;公允地抓着,是两只手,一手抓一端,一手抓另一端;允执抓住两边,并不是只抓住其中一端;允执、公允地抓住两端。

厥中,厥是用犄角死死地顶住中间,执两端顶中间,抵住、顶住和咬住,牢牢地把握住中间。

这个动作,你想象一下子,你公平地抓住两端,死死地抵住中间,有意思么?

尧交给舜,舜再交给禹,禹不明白为什么要抓两端顶中间。

舜给了禹另外的三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实,能阅读到关于《中庸》的书我大体都找了,找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里面有太多太多的谜团解不开,所以一直在看,一直在想,所谓孤灯残卷,残卷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老是读不懂,有问题。

何为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么?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舜说人心惟危,这个危不是危险,而是不安不平,人心是躁动的,是冲动的,是有欲望的,是不安的,不平的。

人心是人的本体对客体的反应和作用,喜怒哀乐,人心惟危。

执的是人心,也可以叫民意(共识),也可以叫众实(事实)。

道心惟微,这个微是微小的微,道心是隐藏在客观世界里边的,天道、世道、人道,我也可以将它说成是天理、伦理、和心理。

道心,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抓两端么?可以这样理解,但这两端为什么舜要解释给禹呢?

其实两端不是别人的,不是外面有两群人你抓住两端,而是你一个人,既有人心、实心、肉身的心,也有道心,也就是心本体,本体论。

是你自己,既有人心,也有道心,你自己跟自己是否做过允执厥中呢?

你一手抓着你的人心,一手抓着你的道心,然后用头顶在中间,你试过么?

允执厥中。

在社会上有人心,有道心,你能否将人心和道心允执厥中呢?

如果想做到允执厥中怎么办?

何为惟精?何为惟一?为什么朱熹说心之虚灵之结,一而已矣。

他说心的虚灵和直觉,其实是一而已矣。

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意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源于性命之正,而所以谓知之者不同,是以或微待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尔。

这大体上,就把天命章的主题揭示出来了。

人心是能看见的,虽然他那颗心你看不见,但他的欲望你是知道的,人心有错么?你喜欢美女有错么?你喜欢美食有错么?你喜欢华丽的衣服有错么?你想住豪宅有错么?

人心没有对错,道心呢,更没有对错。

其实中庸之道,中庸提出的根本就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孔子的本意也不是要做是非判断,你以为上古三皇跟你做是非判断么?

为什么要允执厥中呢?

就是它并非对和错,好和坏,上和下,必须允执而去中间。

你必须要惟精惟一,惟精的意思,你必须精确地、精准地、精纯地,看到,把握得到,你才能执,才能允执。

惟一,是你必须完成同一性的总结,将人心与道心寻找到共同点,而完成化育共生,允执厥中。

它的问题在哪?在允执厥中,而做到允执厥中,你就必须惟精惟一。

我以为人与人的区别非常之大,所以才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才有教的问题,中庸是为了教。

是为了将道统之学传下去。

我自己也有疑问,难道不写中庸,不立中庸,道统之学就会戛然而止么?会中断么?

他也是疑问了半个世纪,50年,才开始慢慢懂其中的含义和道理。

因为人与自然的交互,天理;人与社会的交互,伦理;人与自己内心的交互,心理;

是有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道,不是那么容易认识的。

想做到惟精惟一,需要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三句话:万念俱灰、饥寒交迫和万籁俱寂,这是开悟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这三件事一件都不能少,否则,你很难真正地接触到天道、世道和人道。

我们先进入天命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子思开篇提出来六个大问题。

何为天命?何为率性?何为修道?

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

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天命是指什么?是指自然的天命么?是指社会的天命么?是指你那个幼小生命的天命么?

天命之谓性,性命攸关,这个性又是指什么?

我用当代哲学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它指的是客观的规定性,我们只能是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做一点点的反推,这样容易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理解我国古代圣贤的思维逻辑。

此性指的是客观的规定性,因为是天命,跟你无关,你出来的时候,你就在天命之规定性里活着了,这个规定性包含了三重的,记住,我今天要说的是客观规定性里的三道,天道、世道和人道。

这三道是天命之规定性,天命之谓性,总有人说要逆天改命,好像自己是天地之主,逆得了天么?改得了命么?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今天先把中庸讲完,在后面我们再去讲类似的问题。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谁率性?如是你率性,你用你的这种规定性,已然出现的这种规定性,来与客观世界发生交互,就是心本体与客观世界进行交互。

而你的心本体反映出来的客观,也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所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与规律,那个部分就是道。

天命之谓性,讲的是客观规定性;率性之谓道,讲的是主观能动性,是你对真理的把握与认识,那个就是道。

修道之谓教,第三层开始了,到了教育教化的程度了。

道,是你一个人认识的么?

当然不是。

有圣人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在认识世界的,天地的规律,比如说二十四节气,他已经认识到了,他把它整理出来,二十四节气让你春耕秋收。

对天理的认识,对世道的认识,对人道的认识。

中国有三岁看大,孔夫子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因为在三岁之前,你已经将人的应该学到的知识90%全部学完了。

是你自己在认识天道、世道和人道么?

不是。

是你处在那个环境里边的人,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是老师,有可能是朋友,有可能是亲人在帮你,你所处的那个环境,在无形中进行了教育,进行了某种传教,或者是引领。

修道是你通过心本体,你看世界和你用其他方式来理解世界,来形成的所谓的教化。

那个教化由天理而变成伦理,变成学理,变成法理,变成治理,统称为教。

其实这三句话,貌似简单,极为复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

等到长大了,开始理解你的天命了,开始理解你的客观规定性,你会问,我为什么是这样的命呢?

那是一种客观规定性,不由你。

是因缘际会,你就变成你。

它有着特殊的规定性,比如你长得一般,比如你长得很俊;比如你生出来就很有钱,比如生出来就很穷困;比如你羸弱,比如你强壮;总之,天命之谓性,请接受吧。

率性之谓道,如你能让你的主观能动性动起来,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客观世界的互动交互,道就出来了。

如果,你自己能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化,形成自己的某种能力,那么你的儒家的修行在逐渐的表达。

或者是你的人,大写的人字,开始慢慢地树立起来。

你有强大的心理,你又懂得世道,又懂得天理,可以合一,允执厥中。

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团队,管理好家,允执厥中。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先说了,从性,到道,到教;然后他抓住中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这种东西,你看得见它,它在;你看不见它,它也在,不可须臾离也。

你不可能离经叛道的么,你离经叛道,你就会被天抛弃,被世抛弃,被你抛弃。

中庸是非常辩证的。

知三道,你知道么?你要知道,你会守道么?

你一定会守住,这个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么?

你如果能将人心道心合二为一,你就得道了。

知三道,知道、守道、得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呼其所不闻。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呼其所不闻,是你非常在意你看不见的道,你非常恐惧你听不见的道,君子害怕他看不见的道和他听不见的道。

因为道,何其大哉!所知者有限啊。

这才引出下面这段话——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古人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

你非常在意你看不见的道,你非常恐惧你听不见的道,就是没切实的把握,没有允执。

道这种东西,莫不见乎隐,就是说道大部分的时间是藏起来的,不是摆在马路中间的。

道这种东西,莫不显乎微,必须在细微之处去找,一个隐,一个微,才引出下边的慎独。

君子慎独的慎,不是谨慎的意思,是高度重视叫慎,高度警觉叫慎。

君子高度重视,高度警觉他的独立性,因为你认识的道可能是邪门外道,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你要怎么办?

因为道,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你要在隐中去找,微中去找。

何时才能在隐中找,何时才能在微中找,何为独?

居隐切,倒着念,切隐居,此为独也。

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所以君子要学会居隐切,要享受孤独,要能够独立,要能够自主,唤醒主体性。

请记住我讲心学时候的三性,要唤醒主体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因为,心本体和客体,未做交互,未做交互的时候道在,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我们又说到今天的两中的概念,道中之人和中道之人。

你在道中,就叫道中之中道,未做交互,你,主体,心本体和客体,都处在中之中,都在客观规律,都在真理之中。

这一发,主体和客体这一发,如果你主体和客体完全吻合,中节了,谓之和。

要不中呢,就是不和了,谓之逆,谓之乱。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里提出了中和的概念,

所以,正心以中,修身以和。

正心以中,发之你的喜怒哀乐,发之前,你要先正一下自己的心。

何为正心,你要看一看你的仁心和道心,你能否允执厥中啊?

允执厥中是你一生之中必须记住的话。

允执厥中是每天修行的功课。

何为正,允执厥中之未也。

正心以中,才能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修身以和。

你以为你的人心那么好收敛?

你以为你的人心没长毛,没长草么?

你以为见了美女你会不动,见了美味你会不动,见了豪宅你会不动,你的人心物欲熏天。

你不能够允执厥中,将道心和人心,很好的惟精惟一,你怎么能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何为大本?

子思在此处,面对苍天,俯视旷野,说出了这就是天地的本源规律。

中在此处,既是道,既是人心,也是道心。

谁说人心不是心本体?不是天下之大本?

这两颗心在你的胸膛里合二为一了。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当你将它们能够放在一起,允执厥中了。

你就达道了,天下之达道也。

到达是容易的,达道是很难的。

到达是一个物理行为,我到了。

而达道,不是你去到的那个地方,达是一个永续的动词,你永远在达道的路上。

天下之达道,你知道有多难么?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说得就是修身以和。

八个字,正心以中,修身以和。

《中庸》讲得就是中和之道。

达道就是庸,庸就是一种状态,庸也常,是一种无限延伸的状态,是一个无休无止的状态。

道中,是说你认识了道,并且你正在与道契合。

中道,是你不停地调整你的姿势,在道中间。

道中和中道,它非常复杂,但它恰恰是一个人,你是否已经在儒家的境界之中,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状况。

它与佛家的中观论,它与道家的看法,在此处慢慢地交汇了,儒释道。

在中观这个角度慢慢交汇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果你能做到中和,正心以中,修身以和你能做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各就各位,这个事情小,就是你的心致了中和,你所有的一切都各就各位,处在最佳的状态。

如致中和是指你的家庭,那一家人就各就各位了。

如果是你的单位致中和,那么他们也就各就各位了。

2500年了,读《中庸》者众,能致中和者少。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它重要的是方法论,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致中和的方法。

我重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关于第一章,卢麒元老师另外补充了一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补充一句,受教之谓德。

命是一个时点概念,就是某一个时点,你的性表达出来的特征叫命。

天的命在此时此刻表达出的时点的特征里面蕴含了天道运行的本质与规律,那个本质与规律叫性。

性不变的,那个永恒不变的性,在某时某刻表达出来的天象,就叫做天命。

性乃天体运行的本质与规律,或者是天体的本质,以及天体的运行规律。

率性之谓道,率就是循、依据的意思,循着天道,天的运行规律而形成的,我们的行为规范,就是那个道。

率性之谓道,依据着天理、自然伦理而形成的,人伦和人理,人道谓之道。

修道之谓教,修道,就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把它修完了以后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可以进行文字记录的,语言叙述的,可以由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向前走,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变成了向下延发的三个理学、法理和治理。

形成了教。

这个教,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的一个秩序,一个生态。

受教之谓德,就是接受了学理,法理和治理逻辑之后,完整地承受了之后,形成了一个人的德行。

德行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不要哀叹命运,不要怨天尤人,你德行不够,所以,不是天对你不公,是德性不够,德性有亏。

如德性够了,必受其命,必受其位,必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德性决定命运。

孝经有句话,性者,生之直也,本木性则仁,你的姓氏属木的,木性则人,金性则欲,火性则礼,水性则知,土性则信。

卢麒元先生对性作了一个概述,三性。

第一性,秉性,不是你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是三世姻缘,所以秉性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性,秉性,无好无坏,无垢无净,所谓的金木水火土是也。

孝经所言,说的就是秉性。

人之初性本善,说得也是秉性。

第二性,习性,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秉性差不多,但习性差很远,习性是由环境塑造的,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第三性,品性。

一个好的生长环境,不一定逆境就不是好的环境,也不代表苦难不是好的环境。

是好的人,好的学习氛围,好的成长的经历,这里面也包含了苦难。

苦难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

这三个性,会给一个人一个初始的人设,初始人设设得过高,没有相应的能力,是非常危险的。

初始人设对应两样东西,认知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