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半个月的冷战后,最终还是分手了。
和往常一样,我又陷入到那种窒息的感觉之中。
周围的声音仿佛隔着厚厚的海水,细细碎碎但又模糊不清。
我下意识地想要逃离这种感觉,想要狂欢、宿醉,不论什么方式,只要能让我从这种感觉里面出来就行。
就好像一个淹在水里的人拼尽全力想要吸一口气。
那是五年前一段深刻的回忆。

思绪拉回到现在,我站在傍晚的海滩上,那种窒息的感觉早已远去。
我时常回想这五年自己是如何变坚强的,如何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曾将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痛苦。
一本书的名字渐渐浮现上来,我总觉得这是对我感受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想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感到我并不是独自站在沙滩上。
我的身边还有一个曾经遍体鳞伤,却无人照料的小孩。
此时我拉着他的手,一起回望着曾经痛苦的经历。
他不再和从前一样孤独地站在黑暗里面,无依无靠,张黄失措。
此刻的他知道自己不再孤独,也知道有人会陪伴自己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挫折。
我想,是这些年对他的陪伴和治愈,得以让他如此勇敢。
而这份勇敢正是我走出痛苦的原因。因为那个小孩正是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那一部分。

改变也许正是从那个“溺水”的时刻开始发生的。
当我想要逃离那个令人窒息的感觉时,我仿佛听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声音。
那是一段含混在啜泣中的声音,似乎断断续续在诉说自己的委屈。
“明明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还是被抛弃……”
“不会有人喜欢我的,我不会再被爱了……”
“以后也是一样的,永远不会变好了……”
我带着一些疑惑仔细听着,这是谁的声音?这似乎和我此刻的感受一样。
我尝试着坐了下来,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静静听着那个声音。
渐渐的,一种强烈的同情涌现而出。
我缓缓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看到了那个背对着自己坐在地上的小孩。
我轻轻走过去,坐在他的旁边,听他喃喃的自言自语。
彼时彼刻,我意识到那并不是别人,那是我内心深处从未被注意到过的自己,自己的委屈,自己的难过。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陪伴那个受伤的自己。
他一开始总是哽咽,说话也是伴着眼泪的自言自语。
我发现他原来有那么多的话想说,但却从来没有人倾听。
在这份陪伴下,他逐渐停止了哭泣,开始诉说这些年来他承受的种种委屈和痛苦。
我告诉他我愿意陪着他,愿意听他讲自己的故事。
慢慢的,我的内心逐渐升起一丝丝的暖意。
这份陪伴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份温暖的感觉也变成了和煦的阳光,时刻萦绕在我身边。
我现在也会经常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但那个声音不再像之前那样微弱到几不可闻,而是可以坚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阿德勒曾经说过:“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对这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观念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
当蛤蟆先生的生活陷入到令人绝望的抑郁状态时,苍鹭医生帮助他一步步认识到自己为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蛤蟆先生有一位严厉的父亲,那份贯穿整个童年的严厉态度和不容置疑的否定使得蛤蟆先生即使在成年之后依然无法走出压迫在自己头顶的阴霾。
这段内心的创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来,可当童年的机制被触发时,蛤蟆先生的生活就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为我们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但仅知道造成痛苦的原因并不能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
真正对我们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的是过去的种种经历塑造出的行为模式,和那些埋藏在心底的创伤。
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但是却可以接触到内心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将这个受伤的自己称之为“小我”,当我们的意识看到这个小我并愿意与之接触的时候,就是“真我“的显现。
逃避负面情绪是每一个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种逃避只会让内心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只会让那个本就受伤的自己更加伤痕累累。
从前那些被责备、被忽视的经历让我们逐渐关起身后的门,背向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自己却可以陪伴和治愈那个遍体鳞伤的自己。
只需要静静的陪伴、全然的倾听和温暖的拥抱。
当我们在情绪升起的时候把握住这个契机,勇敢的和内心的自己建立联系,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支持了。
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自己,那个已经被吓得不敢说话的自己就会渐渐鼓起勇气。从一开始的自我封闭走向和生活的勇敢接触。

在自己心中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的困境很多时候并不是生活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用灰暗的滤镜把生活看成了一片毫无前景的暗淡。
这块滤镜就是我们内心的种种负面情绪。
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依然会感到难过。但我不再会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无助。
难过的时候我会停下自己手上的事情,安静地坐下来陪自己待一会,抱一抱那个此时此刻需要陪伴的自己。
心中的阳光也会随着这份陪伴照亮周围的一起。
真正的疗愈不是把自己的情绪丢掉,更不是把那个童年的自己清除掉。这些都实实在在是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你下次听到自己微弱的哭声,请不要逃离,尝试着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以上是我对自己经历的一些真切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也来源于我曾经读过的这几本书,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欢迎你和我交流它们带给你的感受。
本文提到的书籍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一行禅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