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适合儿童使用”“针对儿童肌肤定制”——这些看似精准回应宝妈需求的广告语,听起来确实贴心。只可惜,其中有不少已被官方证实为虚假宣传。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十起互联网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其中山东欧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邦生物”)因发布虚假医疗器械广告被罚20万元。这家公司在天猫旗舰店销售的“VAVK儿童装医用硅酮凝胶敷料宝宝疤痕膏小孩烧伤 增生凸起手术疤”,打着“美国进口原料、更适合儿童使用”“适合0-12岁全年龄儿童”等旗号,宣称产品专为儿童肌肤定制,甚至喊出“拒绝影响宝贝颜值 让妈妈不在担心 !”“帮助解决妈妈的担心”的煽动性口号。
然而,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经查,该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为“豫械注准20212141714”,注册证上明确标注适用范围为“适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烧伤、创伤、外科手术引起的增生性疤痕”,从头到尾没有“儿童专用”的官方认定。所谓“更适合儿童”“针对儿童定制”,不过是企业为迎合家长心理而编造的营销话术。
最终,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欧邦生物被淄博市张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20万元罚款。该法条明确指出,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发布、消除影响,并处以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若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明显偏低,则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这背后折射的问题,远不止20万罚单这么简单。
近年来,儿童医疗器械、护肤品市场迅速扩张,“专为儿童设计”“温和无刺激”等标签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不少企业利用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把普通产品包装成“儿童定制”,通过话术制造需求,甚至刻意制造育儿焦虑。
而欧邦生物的案例,恰恰暴露了当前儿童产品营销中的普遍乱象:把“适用”夸大为“专用”,把“通用”包装成“定制”。事实上,许多所谓“儿童专用”产品,只是在成人版基础上更换包装、调整香型,再通过广告话术精准击中家长软肋。
值得肯定的是,监管部门此次出手,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儿童产品不是营销的“法外之地”,靠编造概念、误导家长牟利的模式,正在失去生存空间。
10月16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互联网违法广告案件22185件,罚没款1.11亿元人民币。从直播电商到AI生成广告,监管的触角正不断延伸至新兴业态。而欧邦生物被罚,正是这场互联网广告整治风暴中的典型案例。
对于家长而言,此案也是一次提醒:在给孩子选择产品时,不要被“儿童定制”“专属呵护”等华丽话术迷惑,而应仔细核对产品注册信息、适用范围等官方认证内容。毕竟,真正适合孩子的,不是商家的营销话术,而是安全、真实、可靠的产品。
而对于企业来说,20万元的罚单或许只是短期阵痛,但失去的消费者信任,却是长期难以修复的。在儿童产品这个格外需要良心的领域,虚假宣传的代价,远不止于罚款。
儿童市场不是“韭菜地”,父母焦虑更不应成为企业的“提款机”。欧邦生物这20万,罚得不冤。但愿这记警钟,能让更多企业明白:营销可以有创意,但底线不能有猫腻。
图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