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港剧"金牌绿叶"许绍雄逝世,享年 76 岁:绿叶凋零,一个时代落幕了

那句"阿爸永远支持你",再也听不到了"做人最紧要系开心啦!"当这句熟悉的港式粤语再次在耳边响起,无数人突然意识到,说出这

那句"阿爸永远支持你",再也听不到了

"做人最紧要系开心啦!"

当这句熟悉的港式粤语再次在耳边响起,无数人突然意识到,说出这句话的那个慈祥父亲、精明老板、市井小民,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2025 年 10 月,香港资深演员许绍雄因疾病离世,享年 76 岁。消息传出之际,微博热搜即刻被“许绍雄去世”所占据,点击量快速突破亿次。众多网友涌进评论区,以一部部的剧名、一个个的角色名,拼组出这位“金牌绿叶”波澜起伏却又低调内蕴的一生。

他并非主角,不过却是好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他从不会站在那聚光灯的正中心,却于港剧黄金时代的每一幅画面当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当我们追悼许绍雄之时,追悼的不单单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个属于“配角亦可成为经典”的时代。

从跑龙套到"御用绿叶":四十年磨一剑的匠人之路

不是主角,胜似主角

查看许绍雄的履历,能看到一个惊人数字:他从影超 40 年,参演的影视作品多达 200 多部。可要是有人问“他演过哪些主角?”,很多人马上就没话说了。

这正是“金牌绿叶”的奇妙之处,——他们从不是故事的中心,不过却是让故事完整的关键拼图。

在《创世纪》里他是叶荣添身旁,精明且干练的下属;在《溏心风暴》系列中他是那个为家庭操劳得碎了心的传统父亲;在《天与地》里他演绎了一个,于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在《法证先锋》系列中他是专业而严谨的法医主管…。

每一个角色,他都演得,有血有肉。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个眼神,一句台词,让观众瞬间破防。

回忆小时候看《溏心风暴》,最怕看到许绍雄演的爸爸叹气。那种无奈和心疼,真的像极了我自己的父亲。

这就是许绍雄的魔力。他演的不是"角色",而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你的父亲、你的老板、你的邻居、你生命中那些不起眼却温暖的过客。

"绿叶哲学":藏锋守拙的表演艺术

在一次较为罕见的采访之中,许绍雄曾经被问到:“做配角会不会觉得有一些,委屈呢?

他笑着摇头道:“戏无大小只有做得,好不好。主角需撑起整部戏,压力大;配角要在有限的镜头里,出彩也不容易。各有各的难处。

回顾他的演出,能体会到一种,较为内敛且深沉的力量。以恰到好处的回应,将主角的情绪,细致地映照出来。等到属于他的时刻降临,他又能快速地稳住场上的氛围,让观众清晰地感知到,这个角色所肩负的情感重量。

业内评价他"戏龄深、戏路宽、戏品正"。导演们爱用他,因为"许绍雄在,这场戏就稳了";演员们尊敬他,因为"跟许老师对戏,能学到很多东西"。

2018 年,在《宫心计 2》杀青宴之上,马浚伟曾公开地致以谢意:“许老师尽管戏份并非很多,但是每一场戏都精心地去准备,从来不会迟到,也不会早退,这般敬业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一代演员的典范。

这就是匠人精神——不是要做到最好,而是要把每一次都做好。

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港剧黄金年代落幕

他见证了港剧的巅峰与转折

20 世纪 80 年代,他入行之时,正是 TVB 如日中天的年代。那时香港的电视台,拥有全亚洲最为完备的造星体系,以及制作流水线。演员训练班,培育新人,资深演员,言传身教,帮扶带教,编导摄录,各自履行职责,一年能够产出数十部高质量的剧集。

《大时代》《创世纪》等神剧更是缔造出 50%以上令人咋舌的数字。观众紧紧守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地追剧,大街小巷都在热烈地讨论剧情,这无疑是一个属于电视的,熠熠生辉的黄金时代。

而许绍雄,正是在这个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从小配角到"御用绿叶",他用了整整二十年。没有捷径,没有炒作,只有一部戏接一部戏的积累,一个角色接一个角色的打磨。

但进入 21 世纪,一切都变了,

流媒体迅猛地崛起,内地市场持续地扩张,不过香港本土的影视业却逐步地式微。曾经极为灿烂的 TVB,其收视率已然跌至个位数;曾经那般光芒四射的港剧,也渐渐远离了年轻人的视野。

数据显示,2000 年,TVB 的平均收视率为 25 点,到 2020 年,已跌至不足 2 点。于此之时,Netflix、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迅速地崛起,彻底地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

在这个转变中,受冲击最大的,正是像许绍雄这样的"绿叶"演员。主角还可以转战内地市场、进军电影圈,配角们却只能在越来越少的机会中,坚守着最初的热爱。

"配角文化":香港影视工业的独特基因

有人曾好奇,为何香港能够,诞生如此之多的经典配角?

TVB 的制作模式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每天拍摄的角色都不一样,演员必须快速地进入状态。

这种环境,淘汰了许多人,也锻造出了一批真正的“演技派”。许绍雄、廖启智、鲁振顺、罗兰、苑琼丹……这些名字,或许不像“四大天王”那般响亮,但是他们的面庞,却比任何一位明星都更为深入人心。

反观内地影视圈,长期存在“重主角轻配角”这一状况。配角常常是,“工具性的人物”,没有完整的人物发展轨迹,甚至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仅仅是“服务员 A”这样的称呼,“路人 B”之类的标识。演员也缺乏“配角意识”,总是在思索,“何时能够成为主角”。

但香港演员,有所不同。他们深切地知晓,配角亦是一门艺术,将配角做好,同样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许绍雄曾说:“在香港没有人会瞧不上配角。你瞧罗兰姐,演了一辈子的配角,无论走到何处,都有人们尊敬着她。观众所记住的并非是你出演过几个主角,而是你将多少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这句话较为清晰地,阐述了香港“配角文化”的核心要点:在其中角色不存在所谓的大小之分,而演技的优劣,则能够得以彰显。

集体怀旧的背后:我们到底在悼念什么,

那些陪我们长大的"熟悉面孔"

微博话题“许绍雄去世”,阅读量超过 5 亿,相关讨论帖,超过 20 万条。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网友们自发地整理他的作品合集,以及经典片段,和幕后花絮。

有人说:"小时候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哦又是这个演爸爸的叔叔'。

有人说:"他的脸就是我对'港剧'两个字的全部记忆。

还有人说:"突然意识到,那些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在一个一个离开了。

这不是简单的,明星逝世新闻,而是一代人的,集体告别。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怀旧治疗",指的是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来缓解当下的焦虑和失落。当我们悼念许绍雄,悼念的其实是那个坐在电视机前,全家人一起看 TVB 的时光;是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短视频,我们愿意为一部剧守候一整年的年代。

许绍雄正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看到他就像看到了那些回不去的岁月。

小人物角色的现实共鸣

仔细分析,许绍雄所饰演的那个角色,会发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他极少去演那种“大人物”。

他演过最多的,是市井小民,职场中层,普通父亲——这些角色,既没有显著的身份,也没有起伏的命运,甚至没有太多高光时刻。他们在生活的泥潭之中,艰难地挣扎着,为着那一点儿小事而烦扰着,偶尔会拥有一些小确幸,多数时候则是无奈且不得不妥协。

在《溏心风暴》里他演的父亲为了家庭和睦,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不是这样?

在《法证先锋》里他演的主管严谨专业,却也会为预算发愁,为下属的错误背锅;在现实职场中,有多少中层管理者不是这样?

网友"深海鱼"留言:"看许绍雄的戏,总觉得在看我爸。同样的无奈,同样的坚韧,同样的'打碎牙往肚里咽'。他演活了那一代香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这就是好演员的力量:不是让你羡慕角色的人生,而是让你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行业警示:当"绿叶"成为稀缺品

老戏骨们的晚年困境

许绍雄的离世,让人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香港资深演员的晚年境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

这几年多位香港老戏骨陆续离世。2021 年,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 66 岁;2021 年,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享年 68 岁;2023 年,午马因肺癌去世......这些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面孔,一个接一个地告别人世。

香港演艺人协会的数据显示,超过 60%的资深演员,在退休后,凭借着积蓄,以及政府津贴来维持生活,并没有稳定的养老保障。而一些演员,甚至在身患重病期间,依然要接戏,以此赚取医药费。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香港影视业欠缺完备的养老机制。演员大多为自由职业者,并无固定收入,亦无退休金,全凭自身积累。主角的片酬较高,尚可有些积蓄;配角的片酬本就寥寥无几,即便拍一辈子戏,也未必能够积攒下多少钱财。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机会越来越少。香港影视业萎缩,老戏骨们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却又错过了转战内地的最佳时机。

廖启智生前曾感慨:"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港剧最好的时代,但也可能是最后的时代。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么多机会让配角演员发光了。”

流量时代,我们还需要"许绍雄"吗,

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在这个流量为王、速食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许绍雄"式的演员吗?

答案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打开如今的影视剧,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主角的演技,参差不齐,配角更是处于灾难现场。很多年轻演员,连基本的台词功底都没有,更不必说角色塑造、情绪把控了?

资深演员有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经验,却因为“缺乏话题性”而没戏可演。这种主次颠倒的不正常现象,正在渐渐破坏影视行业的根基。

观众不是傻子。短暂的流量可以带来点击量,但只有真正的好作品,才能留下来、传下去。

为什么几十年前的港剧,如今还有人反复重温?因为从主角到配角,每个演员都是合格的,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每场戏都经得起推敲。

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价值,

许绍雄用一生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极致。

这种精神,不仅是演员需要,更是这个时代急需的。

绿叶凋零,精神长青:一个时代的谢幕与传承

他们离开了,但从未远去

当我们一次次悼念老戏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目送一个时代的远去。

那个"戏比天大"的时代那个"角色无大小"的时代那个"观众愿意为好演技买单"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提醒,

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演员,什么是真正的作品,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文化。

许绍雄们留下的,不只是一部部作品,更是一种态度:不浮躁、不取巧、不敷衍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这种态度,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不会过时。

致敬匠人,更要善待匠人

缅怀的时候我们更该深入想想怎样能让‘许绍雄这类演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在行业方面,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演员保障体系。在市场方面,得突破“仅以流量论”的束缚,给实力派演员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观众方面,就要用实际行动做选择,积极支持真正,优质的影视作品。

更重要的是,年轻演员要以老前辈为榜样。不要急于出名,不要迷恋流量,沉下心来打磨演技,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观众心中的"金牌绿叶"。

因为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靠炒作堆出来的,而是用时间沉淀出来的。

绿叶虽不争春,却让繁花更盛

最后想起许绍雄在《溏心风暴》里说过的一句台词:

"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但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不争主角,不求名利,只是认认真真演好每一个角色,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就是"金牌绿叶"的精神,

绿叶渐渐地凋零了,可它曾经那般,为那繁花悄悄地增添了一抹抹色彩;匠人缓缓地远去了,不过那精神,却始终长久地保持着勃勃生机。

许绍雄,一路走好,

感谢你用 76 年的人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

今晚,不如重温一部许绍雄的作品,

不需要刻意找他的高光片段,就看他在背景里的一个眼神,在对话中的一句台词,在转身时的一个背影。

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动人。

那些你以为无关紧要的配角,原来如此重要,

那些你习以为常的陪伴,原来如此珍贵,

这,就是"金牌绿叶"的意义,

他们不在聚光灯下,却照亮了我们的青春,

他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却是我们记忆的主角,

再见,许绍雄,

感谢你让我们相信:每一片绿叶,都有自己的光芒。

#许绍雄#TVB#港剧#金牌绿叶#配角演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