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近日,一段乌克兰难民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她本想靠中国“庇护”躺平,却发现不工作就没收入,气得大骂“在中国凭什么要干活才有钱?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也能领钱!”

别真以为中国对难民“不管不顾”。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曾接收约26万越南难民,是当时全球安置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些难民被安置在广西、云南的84个华侨农场,政府给房子、发口粮,看病上学全包。但中国人的“救助”从不是“养闲人”——
广西侨港镇的难民,跟着本地人学开米粉店、做越南春卷,如今不少家庭开的餐馆成了当地网红店;
云南橡胶农场的难民,跟着工人学种橡胶、管果园,把越南的种地手艺用到广西甘蔗田,产量比周边高出一大截。
联合国难民署2007年的报告专门点赞:“中国模式不是简单‘输血’,而是‘造血’式安置。”到2000年代中期,这些难民收入已接近本地人,彻底融入中国社会。

这位乌克兰大姐心心念念的德国福利,确实是另一套逻辑。
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2024年数据显示:单身难民每月至少领354欧元(约2700元人民币),够吃喝住;拖家带口的,每个孩子再加240欧元,房租政府直接打给房东。听起来“神仙福利”,但背后是德国每年上千亿欧元的投入,更藏着普通人的血汗——
德国打工人个税普遍30%以上,高收入群体甚至达42%;
2023年统计显示,仅23%的乌克兰难民在德国工作,“领钱不干活”成了部分人的常态。

更关键的问题:中国接收难民的规矩有多严?她十有八九没走正规渠道。
中国认定难民有严格流程:先向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办递申请,再由我国审核,全程平均半年到一年。联合国难民署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境内正规认定的难民仅几千人,多是长期滞留的缅甸、索马里人,乌克兰难民寥寥无几。

就算真遇到难处,中国也不是“软柿子”。2023年上海就帮过一个滞留的乌克兰留学生:管了15天吃住和基础医疗,转头就联系大使馆办回国手续——救急可以,但绝不“养懒汉”。
这和咱们的低保政策一个道理:就算是中国人,领低保也得符合“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等硬条件,各地还在推“低保渐退”,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出去工作。
中国的社会资源,每一分都连着老百姓的日子。当年接越南难民,中国刚改革开放自己日子都紧巴巴,但愿意拿出土地粮食,是因为难民愿意靠双手吃饭;现在这位大姐,既不守规矩,又不尊重“劳动换生存”的逻辑,凭啥要求“白拿钱”?
想在中国待着,先守中国的规矩网友生气,气的是“这人没规矩”——中国不是移民国家,更不是高福利天堂。社会资源的每一份,都该留给遵守规则、愿意付出的人。
从越南难民的“双手翻身”,到乌克兰大姐的“躺平吐槽”,对比之下,中国的救助逻辑始终清晰:我们愿意帮困,但不养懒;欢迎真心融入,拒绝投机取巧。
至于她到底怎么进来的?等移民管理部门查清楚就知道。但有一点很明白:想在中国安稳生活,要么凭力气挣钱,要么走正规渠道求助——想靠“难民”身份混吃混喝,门儿都没有。
你觉得中国接收难民应该更宽松还是更严格?如果是你,会支持哪种救助模式?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