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21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7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基孔肯雅热这个原本对很多人来说较为陌生的疾病,受到了广泛关注。借此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基孔肯雅热以及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的重要作用。


一、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其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感染后,患者常突然起病,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
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2.皮疹
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3.关节疼痛
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
4.其他症状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二、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的概念
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策略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阶段的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发生,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2.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旨在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使疾病得到早期治疗而痊愈。
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或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三、基孔肯雅热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媒体报道、学校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让大家了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以及预防方法,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例如,告知居民伊蚊喜欢在积水处产卵,提醒大家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器内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
2.环境治理:
(1) 消除蚊虫孳生地:这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之一。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巡查,清理各类积水,如填平坑洼、疏通下水道、定期更换景观水等。对于建筑工地、废旧物品堆放处等容易积水的场所,要加强管理,及时清理杂物和积水。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减少蚊虫的栖息场所。同时,对绿化带、公园等区域进行合理修剪和维护,避免植被过于茂密为蚊虫提供藏身之处。
3.个人防护:
(1) 防蚊用品使用:居民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还可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涂抹在暴露皮肤上,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可有效驱赶蚊虫。家中可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设施,特别是婴幼儿、孕妇等人群,更要做好防蚊保护。
(2) 避免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人,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因此,在这两个时间段,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如需外出,要做好严密的防蚊措施。
(3) 旅行预防:如果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出行前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做好防蚊准备,携带足够的防蚊用品。在旅行期间,入住有防蚊设施的酒店,避免前往蚊虫密集的场所,如树林、草丛等地。
(二)二级预防措施
1.疫情监测与预警:
(1) 建立监测体系: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基孔肯雅热监测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疫情的潜在风险和异常波动。一旦监测到基孔肯雅热病例数增加或出现聚集性病例等情况,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2) 早期诊断:加强预检分诊、门诊和急诊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对于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且近期有疫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的患者,要高度怀疑基孔肯雅热,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3) 医疗机构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能力。使其熟悉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疑似病例。
(4) 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具备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测能力。对于疑似病例,及时采集血液等标本进行检测,以便早期明确诊断。例如,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后4天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
2.及时报告与隔离:
(1) 病例报告: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情况等。
(2) 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一般发病后5天内),要安置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避免蚊虫叮咬,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人的风险。
(三)三级预防措施
1.规范治疗: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2.发热处理:对于高热病人,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消炎药进行退热,但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因为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3.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等,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4.并发症治疗:对于极少数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等并发症的患者,要针对具体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如脑膜脑炎患者,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5.康复治疗:对于部分急性期后仍存在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的患者,应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中医针灸推拿等。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例如,物理治疗中的热敷、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运动疗法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
6.心理支持:由于部分患者可能面临较长时间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恢复过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通过全面落实公共卫生三级预防措施,从病因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到临床期的康复与并发症防治,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防控疫情,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疾病预防工作中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组稿:
曹侠(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初审:
李玉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孙吉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终审:
叶青(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