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超200部系列短剧在红果“养成”,意味着什么?

上线仅五天,《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的红果热度值、观看量双双破亿,热度值突破2亿、观看量突破10亿。这样的成

上线仅五天,《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的红果热度值、观看量双双破亿,热度值突破2亿、观看量突破10亿。

这样的成绩,并不令人意外。自红果短剧持续上线系列化作品并屡次取得成功以来,行业和观众早已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爆款短剧的续作,几乎没有“冷启动”的烦恼。它们总能迅速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延续前作热度和口碑,再次引发观看和讨论热潮。

更引人关注的是,《太奶奶3》的上线,也带动了前两部的热度。据DataEye - ADX数据统计,在上周的红果周榜(10.27-11.02)中,《太奶奶3》以日均1.5亿的热度断崖式登顶,前作《太奶奶1》《太奶奶2》的排名分别上升了14、15位,来到了13、16名,有再度冲进前十的趋势。

这意味着,系列化短剧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对短剧的诸多认知,尤其是让经典老番不断重获新生。对红果而言,这种短剧系列化带来的确定性,已经成为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特征,也正是当下平台和创作者发力的重要方向,是短剧行业走向体系化和成熟化的一大标志。

如果我们能思考清楚,红果短剧如何在免费模式下,通过鼓励系列化创作重塑短剧的创作逻辑,如何把握新的市场,如何满足观众在碎片化时间中追求稳定娱乐体验的心理预期,相信行业会对如何赢得新一轮的短剧竞赛,有更深的理解。

从单点走向体系,短剧步入成熟期

系列化短剧为何会成为行业焦点?我们不妨将目前市面上的短剧想象成一片海洋,爆款短剧浮出水面,化为一座座岛屿,主创们在上面安营扎寨,开疆拓土,迎接观众。从远处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峰立于海浪之上,成为了短剧最闪亮的名片。

但是,岛屿和山峰的数量并非恒久不变,周遭的海水组成了极具创作活力的短剧基本盘,海平面成为了爆款的基准线,谁都有机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岛屿和山峰。这种短剧角逐机制,深刻地改变了短剧的创作逻辑,让其从付费时代的“爆点驱动”转向“持续品质驱动”。它要求创作者不能再像付费短剧时代一样,只赢在开头,以诱使用户付费为成功标准,而是要保持整体的创作水准,长线叙事和世界观延续,以赢得更长的生命周期。

以《太奶奶3》为例,如果不是前两部打下了坚固的粉丝基本盘,第三部不会收获820.8万的预约量。而《太奶奶3》的主创团队也一定会竭力拿出高水准满足观众所需,以获得人们对第四部的期待与关注。

不仅如此,红果还通过对系列化短剧的深耕,在传播层面丰富了内容流通的路径和内容扩散的机制,即通过口碑积累形成观众、媒体间的口口相传,通过厂牌效应,让观众自发关注。哪怕你不是短剧受众,哪怕你不是女频剧的受众,哪怕你从未被平台推荐过某部爆款短剧,是否也会带着好奇心去看看大热的《盛夏芬德拉》《太奶奶3》?有多少人又在看过之后成为了它们忠实的粉丝?

而这,实际上为短剧国民IP的诞生,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据了解,在红果APP,系列剧合集和短剧数量持续呈增长态势,目前已上线超200部系列IP剧集,并涵盖了不同题材和不同受众,其中既有主打女尊人设的《云渺》系列,主打现代大女主人设的《太奶奶》系列,还有立志成为男频反赌第一IP的《老千》系列,将方言短剧做成爆款的《家里家外》系列,以及打破男女频传播局限的《一品布衣》系列等。

其中,《云渺5》在红果的预约量已突破372万,《太奶奶4》的预约量已过382万。有数据显示,在红果预约过的用户对看剧更忠诚。像《太奶奶3》,首日播放中预约用户的贡献占比高达46.45%,为“开播即爆”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红果还鼓励创作者基于爆款构建“IP宇宙”,开发衍生剧。如大热的《盛夏芬德拉》,实际上便是《深情诱引》的衍生剧,讲述的是后者支线人物大哥大嫂的爱情故事,不仅成为现象级短剧,还像传统的IP续作一样,带动了《深情诱引》的热度。

从创作、传播逻辑的改变,到IP宇宙的多元思路,说明红果短剧通过系列化的打法,推动短剧步入了一个可以持续产出、系统化运营并沉淀长远价值的成熟期。

抓住行业新增量

除了长线运营价值和爆款带动效应,系列化短剧也对制作方产生着深远影响,最直观的便是创作心态和创作追求的进化。首先,短剧有了慢下来的勇气。

剧集系列化不是微短剧的专利,电影、长剧都很重视,但实际上因为制作周期长,流程复杂,续作经常遭遇不可预知的风险,甚至一度在观众中流传着“续作必烂”的说法。

这就导致,即便有爆款前作打底,但从观众到主创到平台,对续作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短剧系列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魔咒,大爆IP几乎都能延续前作的热度与口碑,这为制片方提供了最渴望的确定性,让他们有了升级制作的底气和慢下来的勇气。

比如,为了给观众带来更扎实的故事和更好的视听体验,《家里家外2》和《一品布衣2》的拍摄周期均飙涨至30天以上,这几乎是传统短剧4倍的拍摄周期。

《一品布衣》第一部的拍摄周期为10天,由于在创作上抛弃了短剧一贯擅长的强刺激、快节奏和夸张情绪的写法,制作团队将其视为一场冒险。

但首作告捷之后,第二部的拍摄就少了很多情绪内耗。这种心态优势,让观众有理由相信续作能带来更多惊喜。其次,短剧可以在内容和IP深耕上有更大的追求了。

《家里家外2》在各个层面都被寄予了短剧继续向精品化进化的厚望,其创作也在打破短剧惯性,要在有限的竖屏画幅内完成群像叙事的野望。《一品布衣2》的导演汪帅也曾告诉独舌短剧,这部作品的成功,一是可证明短剧观众没有市场想象得那么下沉。

唯有各方不断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微短剧才可能迎来又一个春天;二是他可以做更大的梦了。迄今为止,无论长剧短剧,鲜少有人能把一部长篇网文IP拍完,而他想做短剧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一品布衣》完整呈现。

再次,系列化作品有助于制作方建立鲜明的厂牌化标识,强化其在观众中的识别度与信任感。更重要的是,新作的上线不仅能承接前作粉丝,更能形成双向导流的良性循环——许多未看过前作的观众被新作吸引后,会反向“补课”前作,从而盘活整个IP系列,实现“拍一部,带多部”的复合收益。

平台的运营机制实际上也在为系列化短剧创造便利。当前作上线时,平台会即刻开启下一部的预约功能,如《云渺4》上线当天即挂出《云渺5》的预约入口,在流量高峰期就精准锁定用户预期,将瞬时热度平滑转化为长期期待,为制作方争取了宝贵的拍摄时间。待续作上线时,便可直接唤醒这批“预存”用户,拉升首播数据。

对制作方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效率极高、回报可观的运营模式,能以单部作品的投入,撬动整个IP系列的长线价值,这是当下必须抓住的战略性机遇。

让短剧更可追,让陪伴感更真切

观众体验的演进,是系列化短剧成功的基础。《盛夏芬德拉》大爆之后,2024年播出的《深情诱引》评论区突然多了很多新留言,后者的原著《冷战三年,扯证离婚他却悔红了眼》多了很多新读者,甚至连同IP改编的短剧《冷战三年离婚他却后悔了》《周总有空一起离个婚》都获得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这无疑得益于平台的系列化运营策略,即在多个场景展示系列剧的关联关系,帮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那一瞬间最想看到的剧。

对视频平台来说,不必让用户自己做选择,就是最理想的状态。通过系列剧的关联关系,平台不仅为用户治好了选择困难症,还直接从产品角度,为还沉浸在剧情中的用户制造了意外之喜,可谓将观众照顾到了极致。

更为用心的设计是,红果APP不会把相关作品一股脑地甩给观众,而是在每个封面上都做了分类,让观众一眼就能识别,哪个是原著小说,哪个是同一系列,哪个属于一本多拍。

此外,平台还通过剧集预约和更新推送等功能,既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追剧通道,在叙事与情感上形成稳定的观剧路径,也进一步丰富了短剧的数据评判标准,提升了剧迷之间的交流意愿。这与短剧传播逻辑的演进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产品运营思路,加上日益多元的系列剧品类,从都市情感到古装逆袭,从现实题材到都市奇幻,不同兴趣圈层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IP世界。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确实有一代人,是在红果APP及其系列化短剧的陪伴下成长的。

【文/许心强】

The En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