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在青岛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青岛特来电移动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林丹丹。
天眼查显示,从其经营范围来看,这家新公司远不止于“建桩充电”,而是瞄准了新能源汽车用户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全链路痛点,试图打造一个集“充、储、救、卖、数”于一体的移动能源综合服务平台。
业务布局:从“静态充电”迈向“动态能源服务”
新公司的经营范围极具前瞻性与实操性,涵盖: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核心主业延续)
储能技术服务 + 电池销售(切入车网互动V2G与换电潜在赛道)
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 二手车经纪(延伸至交易环节)
汽车拖车、求援、清障 + 紧急救援服务(直击电动车“趴窝”焦虑)
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 + 数据处理服务(挖掘充电行为数据价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紧急救援服务”和“拖车清障”的加入,反映出特来电正从“设备运营商”向“用户服务商”转型。当前,电动车因续航误判、低温掉电、故障抛锚等问题导致的救援需求激增,但专业新能源救援网络仍不完善。特来电凭借遍布全国的运维团队和场站资源,具备天然的服务触达优势。
战略意图:打造“移动能源即服务”(MEaaS)生态
“移动能源”这一命名并非偶然。在行业从“补能”走向“能源管理”的趋势下,特来电正尝试构建一种新型服务范式:
当车辆电量不足且附近无空闲桩?调度移动储能车上门补电;
车辆故障无法行驶?联动救援网络快速响应;
用户想置换新车?提供评估、收购、金融一站式服务;
充电数据反哺电网?参与削峰填谷、虚拟电厂调度。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纽带、以能源为载体”的模式,正是未来智慧交通与能源互联网融合的关键入口。
背后的产业逻辑:充电桩只是起点,服务才是利润池
截至2024年底,特来电累计投建充电桩超80万台,覆盖370+城市。但单纯依赖充电服务费盈利模式单一,且受电价、利用率制约。通过新公司拓展高毛利增值服务(如救援、二手车、数据产品),可显著提升单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
此外,2000万注册资本虽不算巨大,但作为全资子公司,后续可根据业务进展灵活增资或引入战投,具备较强扩展弹性。
结语: 当别人还在比谁的桩更多,特来电已开始思考: 如何让每一台电动车在路上“永不焦虑”。 从“充电网”到“服务网”,再到“能源网”, 特来电正在用一场静悄悄的转型,重新定义“移动能源”的边界。 而青岛这家新公司,或许就是它打开下一增长曲线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