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你不是不够努力,只是被“好人圈子”拖了后腿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你努力到掉头发,却还在原地打转?写PPT写到凌晨3点,客户一顿饭陪到胃出血,老板一句“你再接再厉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你努力到掉头发,却还在原地打转?

写PPT写到凌晨3点,客户一顿饭陪到胃出血,老板一句“你再接再厉”就把你打发了。

升职的不是你,发财的不是你,连蹭个团建的酒局都落单。

你开始怀疑人生:“我是不是还不够拼?”但也许问题不在你身上——是你混的圈子,太温柔了。

一群“好人”,正在慢慢吞噬你的锋芒

我以前在一家设计公司,加班到天荒地老,团队里个个都像佛祖转世。

“哎呀,别争了,机会给新人吧。”

“这个项目太累了,我来吧。”

“你别太拼,身体最重要。”

结果?大家都成了“贤者模式”的NPC,没一个人真正出头。

我也被同化了,明明有想法,话到嘴边却咽了回去。

后来跳出来才知道,所谓“善良”如果没有边界,很容易变成自我消耗。

俗话说:不是“近朱者赤”,是“近猪者穷”——尤其是那种披着温柔外衣的“拖延型好人”。

圈子是个放大镜,它放大你的懒,也放大你的野

之前在一个副业交流群里,大家天天研究怎么做IP,搞自媒体,分销课程。

我刚加进去那会儿,啥也不懂,就天天潜水。

有个女孩,白天上班,晚上写稿,凌晨3点还在改封面图。

三个月后,她靠一个爆款视频接到第一笔10万的广告。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得特别扎心:

“我没什么天赋,就是进了个卷疯了的圈子,没办法躺平。”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换成职场版就是:你要么被圈子带飞,要么一起原地炸裂。

别低估“人设拖累”的威力

我大学室友,人超好,永远是那个“帮忙背锅”的人。

实习时她明明有机会留用,结果被一个“关系户”顶了位置。

她居然还安慰我们:“没关系,我不太适合那种高压环境。”

我当时听了真想摇她肩膀问一句:“你到底啥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配了?”

其实她不是不优秀,只是混久了“认命型圈子”,大家都劝她“安稳点”“别太拧”。

不是“吃亏是福”,是“吃亏吃多了,命都苦”。

有时候,换个圈子,比努力十年还值钱

我跳槽后进了一家创业公司,老板疯,同事更疯。

早上8点群里已经开始讨论用户留存,晚上11点还在拉个会聊数据策略。

一开始我受不了,觉得这帮人是不是吃错药了。

可慢慢地,我也开始主动学数据、搞增长,写方案都带点“疯批”气质。

半年后,我从一个运营小透明,变成了负责整个产品线的负责人。

不是我变牛了,是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环境催化”。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是你最常互动的5个人的平均值。

我以前以为这是鸡汤,直到我从“丧丧群”跳进了“疯人院”。

别怕孤独,怕的是“热闹的废话”成了你日常

我现在的朋友圈不到50人,微信群不超过5个,饭局能推就推。

以前我也想经营“人脉”,参加各种局,和所有人都笑脸相迎。

结果呢?换来的只有一堆“有事找你,没事拉黑”的社交僵尸。

现在的我,和几个“同频疯子”一起研究副业,探讨AI,吐槽职场。

有时候也会互相损,“你这策划像小红书AI写的吧?”但聊完后,我们都能带着新想法回去搞事。

打工人的真相: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没人在背后推你一把。

所以啊,别再问“我是不是不够努力了?”

你该问的是:我是不是走错了战场、和错的人并肩作战?

那些看起来“佛系”的圈子,很多时候不是温暖,是慢性自杀。

你以为大家都在休养生息,其实他们早就选择了放弃。

别让自己的锋芒,被一群“看你努力还笑你傻”的人磨平了。

混圈子不是走关系,而是走出自己的命运曲线。

最后一句,送给同样在泥里挣扎的你:

努力没错,但别忘了——努力也要讲战术。

别在沙漠里种水稻,别在烂泥里练冲刺。

最酷的事,不是你一个人拼命,而是一群人疯着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