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集团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蒋迎春的落马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以前曾经发文批评过保利地产,经常被他们围攻、辱骂、威胁、恐吓。保利作为央企,犯了错,在面对外界批评时所采取的极端手段,令人震惊。蒋迎春作为保利集团的核心领导,除了落马背后隐藏着的权力滥用与利益输送,在利用央企资源对批评者进行打压方面,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蒋迎春长期在保利集团担任要职,从基层起步,一步步爬升到保利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的高位。权力的膨胀,往往伴随着监督的缺失。据报道,蒋迎春在任保利集团一把手期间,内部管理混乱,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缺乏透明度,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利益输送。他的落马,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权力失控的必然结果。

然而,蒋迎春事件的特殊性,并不仅限于其腐败行为。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经常利用央企的资源,对批评者进行打压。据内部知情者透露,蒋迎春对保利地产的负面报道非常敏感,一旦发现有人撰文批评,便会动用各种手段,进行报复。某自媒体人士曾因撰文揭露保利地产某项目的质量问题,遭到蒋迎春指使的网络水军大肆围攻。该自媒体人士称:“批评保利地产的文章发布后,我的社交媒体账号突然涌入大量的恶意评论,有人甚至人肉搜索我的个人信息,对我进行人身威胁。”这种赤裸裸的恐吓手段,竟然出自一家财大气粗的央企高管之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实际上,蒋迎春的这种做法,并非个例。近年来,央企高管利用职权打压批评者的案例屡见不鲜、层出不穷。那些不良的央企,在面对负面舆情时,不是虚心接受监督,而是采取“堵”而非“疏”的策略。他们不仅雇佣公关公司,删除负面报道,还收买媒体发布洗白文章,甚至直接辱骂、围攻、威胁、恐吓批评者。这种“黑社会式”的处理方式,严重践踏了舆论监督的底线。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披着“维护企业形象”的外衣,实则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粗暴践踏。

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理应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然而,蒋迎春事件,暴露出部分央企已经异化为“独立王国”,这些高管们将企业视为私产,肆意妄为。这种权力的异化,根源在于监督机制的失缺。一是央企内部的纪检部门,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对一把手形成有效制约;二是外部监督渠道不畅,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声音难以传达到决策层。

对于曾被蒋迎春打压的自媒体人而言,他落马这一事件,无疑具有特殊的正义意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害者表示:“看到蒋迎春落马的消息,我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悲哀。欣慰的是正义终于得到伸张,悲哀的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他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批评者的心声:在现行体制下,挑战央企的权力,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而胜利的代价,往往过于沉重。

虽然我国法律原则上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但在实际操作中,批评者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当面对央企这样的“巨无霸”时,个人几乎无力抗衡其打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论监督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当批评不再需要以个人安全为代价时,真正的监督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