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存款证明比简历管用?兴业银行“天价实习”引爆舆论!

兴业银行这次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500万换名企实习,是市场行为还是公平破坏?很多人估计都跟言叔都有同样的心态,现在银行的

兴业银行这次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500万换名企实习,是市场行为还是公平破坏?

很多人估计都跟言叔都有同样的心态,现在银行的高端服务都这么直接了吗。

可能有部分粉丝不知道发生了啥,言叔来给大家复述一遍。

事情是这样,昨天兴业银行突然因为一条“2025菁英实习计划”登上热搜,核心内容就一句话:只要你是私行客户,新增500万资金存款,就能给娃换一个摩根大通、中金、谷歌、奔驰、字节跳动等顶流名企的实习机会。

这消息一爆出来,网上直接炸锅了,有人骂“明码标价卖实习”,有人说“穷就是原罪”,还有人感慨“原来拼爹已经从暗箱操作变成明码挂牌了”!

01

先说这事儿为啥这么刺激人神经。

咱老百姓都知道,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有多难,尤其是进名企。

那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人熬秃了头写简历、刷面试题,结果人家富二代只需要爸爸往银行存500万,就能直接拿到入场券。

关键是兴业银行这次太“实诚”了,别的银行可能偷偷摸摸搞资源置换,它倒好,直接把“500万换实习”写进宣传文案,生怕别人不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

网友吐槽说:以前是“走了董小姐来了黄小姐”,现在连演都不演了,直接把“金钱万能”四个大字贴脑门上,这不是一边吃肉一边吧唧嘴,故意气穷人吗?

但说句实话,兴业银行这事还真不是行业独创,可以说是金融行业的日常。

早在2023年,东莞农商行就搞过“银行家实习计划”,门槛更高,得1000万资产客户子女才能参加,直接对接金融总部实习。

中信银行呢,则搞了个“未来英才实习营”,带着高净值客户孩子去搞公益,什么沙漠种树、保护熊猫,顺便就把名企资源给链接了。

说白了,私人银行圈向来有“用资源换存款”的潜规则,高净值客户存大钱,银行给他们娃安排点好出路,这在业内叫“客户权益维护”。

只不过以前都是小范围操作,现在兴业银行把这事摆到台面上,才让普通人突然看清:原来有钱人的“特权通道”早就存在,只是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

02

行业的固化其实一直都存在,在古代好打的仗,轮不到没有背景的将军,在现在,好的工作机会,也轮不到没有背景的你。

这也是当下最为残酷的现实,阶级固化一直都存在。

再看一组扎心的数据。

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已经有118.5万人,要是这些人都通过“存款换实习”给孩子铺路,那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有多少机会?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你在工位上敲代码,人家在投行喝咖啡;你在招聘会排队,人家在名企实习留用。

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可能催生“付费内推”的灰色产业链,表面上是银行的“高端服务”,实际上是上层社会对底层资源的掠夺。

想想看,当实习和就业都能用钱买到,寒窗苦读的意义在哪里?

普通人拼尽全力考上985,结果发现简历还没富二代的存款证明管用,这能不让人绝望吗?

公众愤怒的核心,其实是对“公平”的渴望。

咱们不仇富,谁都知道人家能攒下500万也是本事,但问题是,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啊。

以前大家还能骗自己说“努力就有回报”,现在兴业银行直接告诉你“有钱才有资格谈回报”,这不是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念想都打碎了吗?

更让人难受的是,银行这次合作的不是自家岗位,而是摩根、花旗、字节跳动这些公众眼中“凭本事进”的名企。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些看似公平的企业,其实也给金钱开了后门。

有网友苦笑说:“原来我投的简历,连人家的存款证明都不如,穷是原罪,更是鸿沟。”

03

这件事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真相:

在资本面前,才华有时候真的有点苍白。普通人的孩子要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往上爬,而有钱人的孩子可以直接用钱买“起跑线”。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的才华、学历没法传承,孩子必须重走我们的老路;但人家的钱可以传承,直接给孩子铺好路。”

这两年流行的“鸡娃不如鸡自己”,说白了就是对阶层固化的无奈妥协——既然拼不过爹,那就只能自己拼命搞钱,不然孩子以后还要吃同样的苦。

但反过来想,当整个社会都在教人们“用钱换机会”,那“努力”“奋斗”这些词还有多少价值?

难道真要像老罗说的“没有500万就别谈独立人格”?

这太让人窒息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我们还得“感谢”兴业银行,毕竟它让潜规则见了光。

以前大家都知道有“关系户”,但不知道关系可以明码标价到这种程度。

现在好了,矛盾摆到台面上,反而能倒逼社会思考:

市场化的资源置换,边界在哪里?

金融机构服务高净值客户,能不能别碰就业公平的红线?

当“财富特权”越来越明目张胆,普通人和他们的孩子,还有多少向上攀爬的空间?

04

这件事发酵后,言叔也看到有人替银行喊冤:

这就是市场行为啊,客户存了大钱,银行给点福利,有什么错?

这话乍一听有道理,但别忘了,就业市场不是单纯的“市场”,它关系到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

如果名企实习都能靠钱买,那普通家庭孩子的“公平竞争”从何谈起?

更关键的是,这些名企很多都有公共属性,或者享受着社会资源,它们的招聘门槛被金钱击穿,本质上是对公共机会的侵蚀。

就像网友质问的:“字节跳动、中金这些企业,难道不是靠广大用户和投资者撑起来的吗?现在却成了给有钱人子女送福利的工具,这合理吗?”

现在这事闹大了,兴业银行估计也没想到,一个“常规操作”会引发这么大争议。

但话说回来,这其实是好事——当公众开始为“500万换实习”愤怒,说明大家心里还在乎公平,还相信努力有意义。

怕就怕有一天,这种事变得习以为常,没人觉得奇怪,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最后,想跟各位老铁说:虽然这事很扎心,但咱们也别光骂街。

一方面,认清现实才能更好地奋斗,“鸡娃不如鸡自己”这话虽然俗,但确实有道理,努力搞钱不是为了特权,至少能让孩子少受点“没钱的苦”。

另一方面,我们也得相信,社会会朝着更公平的方向走,毕竟在社会主义国家,“金钱至上”不应该成为主流价值观。

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们不反对财富积累,但反对财富垄断机会。希望有一天,实习和就业的门槛是能力,而不是存款证明。”

至于兴业银行,这次算是给行业敲响了警钟:高端服务可以有,但别挑战公众的公平底线。

毕竟,当“有钱能使鬼推磨”从段子变成现实,刺痛的可是整个社会的神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