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自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吹捧”,需要区分其真实动机:有的是真心传承文化精华,有的则借“吹捧”之名行极端排外之实,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秉持理性与包容。
一、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取其精华,兼容并蓄
真正尊重传统文化的自媒体,会以客观态度对待历史遗产:
- 挖掘文化价值而非盲目神化:他们聚焦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的精华,如“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等,通过通俗化解读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接轨(如用短视频讲透《论语》中的处世哲学,用动画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种传播以“传承”为目的,而非将传统文化捧为“万能钥匙”。
- 不排斥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他们明白“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产物”——从汉唐吸纳西域文明,到近代借鉴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因此,他们既讲“孔孟老庄”,也不否定外来文化中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主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借“吹捧”搞极端排外:扭曲传统,制造对立
部分自媒体的“吹捧”本质是极端排外的幌子,表现为:
- 将传统文化工具化、极端化:他们刻意放大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片段(甚至歪曲解读),将其包装成“优于一切外来文化”的“真理”,比如把封建时代的等级观念等同于“秩序”,将封闭保守解读为“民族自信”,以此否定现代文明的共同成果(如科学精神、平等理念)。这种“吹捧”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异化。
- 借“反西化”煽动对立:他们把“弘扬传统”与“排斥外来”简单对立,将学习外来文化斥为“崇洋媚外”,甚至将社会问题归咎于“文化西化”,制造“传统文化VS外来文化”的虚假对立。这种行为与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背道而驰,本质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
三、判断标准:是否坚守“理性传承”与“开放包容”
区分二者的核心,在于是否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能正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也能以开放心态拥抱人类文明成果;
- 而极端排外式的“吹捧”,本质是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害怕竞争而构筑“文化壁垒”,最终只会让传统文化失去活力。
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激活”——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找到新的生长点。部分自媒体的极端排外行径,与其说是“相信传统”,不如说是借传统之名兜售狭隘价值观。我们应警惕这种伪传承,既要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让文化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桥梁。
以上内容仅AI生成,若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