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稷小主寻味中国|镇江锅盖面:一锅浮沉,江南烟雨里的面中传奇

清晨五点的西津渡,青石板还沁着露水,“面浮锅中,盖飘汤上”的独特光景已在老灶台上演。杉木锅盖在沸汤中起伏,细滑的面条在盖

作为“稷小主寻味中国”的江南一站,我们循着这锅“面煮锅中,盖浮汤上”的独特香气,走进这道“面滑汤醇、浇头丰腴”的镇江至味,看它如何从江南船工的饱腹餐食,演变为镇江人味觉记忆中不可替代的“面中奇葩”,更成为江苏面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活态传承”。

锅盖面的起源,要追溯到清代镇江码头的漕运繁华。运河上船工往来,需要一顿“快、暖、扎实”的饭食。有面摊主人为省时省火,将杉木小锅盖压入锅中与面同煮,意外发现木质香气渗入汤中,面条更显爽滑。一锅之中,面在盖下熟,盖在面上浮,汤不溢、面不糊,出锅后面条筋道,汤清味醇,配上时令浇头,一碗下肚,暖身饱腹——这便是锅盖面最初的智慧。

旧时镇江,天蒙蒙亮,码头边、市集口,随处可见端着蓝边碗吃面的百姓。船工、商贩、学子,人人捧着一碗锅盖面,面条滑爽,汤头清鲜,浇头丰腴,吃完额角微汗,浑身舒泰。这口暖香,在镇江的街巷中传承三百年,成为唤醒古城的晨间仪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镇江城市发展,锅盖面摊逐渐走进社区、景区,挂起“老镇江锅盖面”的招牌。起初只是本地人的日常选择,不料外地游客尝后连连称赞:“这面又滑又香,回家就想念!”于是,这碗原本深植市井的面,逐渐走向更远,成为镇江的美食符号。许多在外工作的镇江人回乡第一件事,便是直奔面店,仿佛只有这一碗,才能尝到“家乡的水土香”。

在“老宴春”“大华面馆”等老字号中,老师傅仍守着老传统:凌晨开始熬汤跳面,面条要压到“细而不断,滑中带韧”;锅盖须用老杉木,久煮留香;汤头每日新熬,浇头现制现备,绝不隔夜。新式面馆也顺应时代,推出小锅单煮、定制浇头,但“面在盖下煮、汤清味要醇”的魂不变,入口仍是那座城的味觉记忆。

一碗面,一座城:锅盖面,连起生活与记忆的桥

在镇江的家庭餐桌,周末常有一碗锅盖面升腾着热气。孩子学着用筷子捞面,汤汁溅上衣角;父亲一边吃一边感慨:“我们小时候,只有考得好才能加块肴肉。”母亲笑着为孩子添一勺鳝丝:“慢慢吃,小心烫。”若有外地亲友到访,镇江人总会热情相邀:“走,带你去吃锅盖面!没尝过这一碗,不算到过镇江。”

游客来到镇江,也总要尝一碗锅盖面。在西津渡的古街上,在金山寺的晨光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不仅尝到了镇江的鲜,更触摸到这座古城的心跳——温润、雅致、坚韧,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