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勇)河南一高中组织“愧疚教育”活动的视频中,家长被要求跪成一排,学生蒙上眼睛,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孩子不是被动的情绪实验对象,他们对爱的感知与责任的觉悟来自生活点滴的积累,而非一次精心设计的“心灵冲击”。教育者若误以为只有强烈的情感刺激才能产生效果,就等于把教育变成了“表演”。(《中国教师报》)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神圣的事业,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心智健全的个体,然而,河南这所高中组织的“愧疚教育”活动,却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在该活动中,让家长跪成一排,学生蒙上眼睛从家长背上踩过,这种看似极具冲击力的场景设置,初衷或许是想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把教育变成了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
孩子对爱的感知与责任的觉悟,本应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里老师的悉心引导,以及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才是真正滋养孩子心灵、塑造其价值观的土壤,真正的感恩教育,是在日常生活里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是在孩子看到父母为家庭辛苦付出的一个个瞬间,是在每一次温馨的交流和关怀之中逐渐形成的。
教育者若认为只有通过强烈的情感刺激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无疑是走入了误区,教育不是一场简单的情感冲击秀,不能靠制造短暂的震撼来实现目标,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体验,用科学、合理、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
这种“愧疚教育”活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于部分内心敏感的孩子来说,这样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担,而且,这种通过人为设计的强烈刺激所引发的情感反应,往往难以持久,一旦回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
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者要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通过点滴的关爱、引导和示范,让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领悟爱与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摒弃这种简单粗暴、形式主义的“愧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用耐心、爱心和智慧,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一条坚实而温暖的道路。(作者单位:江油市中原爱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