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AI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价值?
在九月的斯坦福大学里,CS230深度学习课程的开学第一课让人格外关注。
课堂上,吴恩达教授站在讲台前,没有展示复杂的算法公式,没有罗列艰深的技术术语,而是向在场学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在这个被人工智能重塑的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保持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吴恩达在课上直言:我不会雇用不知道如何用AI辅助编程的软件工程师。
他引导听众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打孔卡到键盘,从汇编语言到Python,技术发展的永恒规律是将复杂封装在简洁之下。
每一次工具的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使用门槛的降低和使用人群的扩大。
然而,这位AI领域的先驱者强调了一个关键洞察:工具的普及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的贬值,相反,它对从业者的基础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出色的从业者,是那些既理解技术本质,又能借助AI工具实现能力倍增的人。”吴恩达这样描述新时代的竞争力。
他给出清晰的能力进阶路径:
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成为与AI对话的共同语言,深度学习知识帮助突破提示工程的局限,快速原型能力决定创新迭代的速度,而有纪律的开发流程则带来团队效能的数量级提升。
数据才是“新石油”:规模法则的胜利在许多公众认知中,人工智能的突破来自于天才算法家的灵光一现。吴恩达却揭示了不同的真相:推动AI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算法创新,而是规模化的实现路径。
他在课上强调,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会遭遇性能瓶颈,而神经网络模型则展现出近乎线性的持续提升能力。
“传统算法面对海量数据无所适从,而深度学习模型则能够有效吸收并利用这些数据。”吴恩达解释道。
他分享了一段斯坦福校园的往事:
多年前,一位名叫Ian Goodfellow的本科生在宿舍里搭建了基于GPU的神经网络训练环境,那个略显简陋的实验装置却验证了一个革命性思想——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与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一发现后来被归纳为“规模法则”,即模型性能可以通过增加数据和算力来预测和保障。
AI进步从此告别了依赖偶然突破的模式,进入了可规划、可预测的发展轨道。
“这不是魔法,而是数学。”吴恩达总结道,“从百度到OpenAI,所有领先机构都在实践着相同的逻辑:更多的数据、更大的模型、更强的算力。”
调参:从“玄学”到科学的工程实践在AI应用领域,参数调整常常被外行视为一种近乎巫术的技能。吴恩达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种迷思,将其重新定义为系统化的工程学科。
“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经常为了调整超参数工作到凌晨。”他回忆道,“有时候很快就能找到最优配置,有时却需要反复尝试直到天亮。”
这种亲身体验让他深刻认识到:参数优化能力直接决定项目周期,是区分AI专家与新手的核心标志。
CS230课程的一个特色要求是学生必须使用纯Python从头构建神经网络。
这种看似复古的教学方法背后有着深刻的用意:只有亲手搭建过基础架构,才能真正理解每个参数调整背后的原理。
吴恩达指出了行业常见误区:“缺乏经验的团队往往在未明确问题根源时就盲目收集更多数据或采购更强大算力,结果常常事倍功半。”
他讲述了一家企业的真实案例:管理层听闻“算力越大越好”的片面宣传,投入巨资购买GPU设备,却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一无所获。
吴恩达将科学的开发流程类比为医疗诊断:先通过检查确定病因,再针对性地开具处方。遵循这一原则的团队,其效率可达竞争对手的十倍之多。
提示词非万能:当生成式AI遇到现实瓶颈当前,不少人对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存在过度乐观的估计,认为只需精进提问技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吴恩达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
“在我们的原型项目中,大语言模型确实提供了惊人的初始速度,”他坦言,“但当用户规模扩大后,运营成本的指数级增长变得难以承受。”
他略带幽默地补充:“我们非常欣赏那些提供LLM服务的公司,但他们的账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从实验阶段的月均几百美元,到产品化后的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成本压力成为许多项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当优化提示词无法进一步控制成本时,自主训练和微调模型就成为必然选择。
吴恩达指出了大语言模型的另一个局限:“它们在文本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处理音频、图像或结构化数据时仍力有不逮。”
他列举了几个常见场景:让LLM解析Excel表格时的识别错误,在嘈杂环境中进行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下降,基于上下文生成代码时的逻辑偏差等等。
“许多团队花费数周时间优化提示词,效果提升却微乎其微。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基础工具,通过调整模型架构来实现稳定改进。”
生成式AI确实是快速原型制作的利器,但要转化为生产环境中的可靠解决方案,仍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
不会提问,才是真“文盲”关于AI编程工具的讨论中,吴恩达描述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我在咖啡馆写代码时,注意到旁边有人在手动编写程序。询问后得知,这是他们学校课程的要求——禁止使用AI辅助工具。
在2025年的技术环境中,这种限制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各类AI编程助手已成为行业标配,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工作流程。
然而,吴恩达指出了一个关键事实:工具能够生成代码,但无法替代你的思考。真正发挥AI潜力的,是那些具备扎实计算机基础的专业人士。
他用一个生动的类比阐释了这一观点:我有一位精通艺术史的同事,能够使用专业术语与Midjourney交流,生成精美的视觉作品。而我只能给出“画一个好看的机器人”这样模糊的指令,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换言之,AI能够执行任务,但前提是你必须能够清晰、精确地表达需求。这种表达能力,本质上就是专业知识的体现。
“认为AI能写代码就不再需要学习编程,这可能是史上最糟糕的职业建议。”吴恩达坚定地表示。
历史经验表明,从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每一次工具进步都扩大了编程人群的规模。AI辅助编程将继续这一趋势,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创造,而非让编程技能失去价值。
旧的履历正在失效:AI时代如何重新定义“人才”?面对当前就业市场的矛盾现象——企业抱怨招聘困难与求职者感叹机会减少并存,吴恩达提供了独到分析:问题不在于岗位数量,而在于能力匹配。
他透露,许多科技公司计划招聘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掌握AI技能的工程师,却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合格人选。与此同时,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在求职路上挣扎。
这种结构性失衡的根源在于技能体系的滞后性。
“许多求职者掌握的仍是二十年前的软件开发技能,”吴恩达指出,“这些知识曾经很有价值,但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
他分享了自己的招聘经验:
我曾面试一位拥有十年经验的全栈工程师,技术基础扎实但完全不了解AI编程工具。随后面试的应届毕业生却能熟练使用Claude、Gemini等工具快速构建应用。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这一决定并非否定经验的价值,而是强调新时代的评价标准:优秀的开发者不仅要有扎实基础,更要能够利用AI工具高效实现创意。
吴恩达将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分为四个层次:
底层是缺乏经验和AI技能的求职者,他们的就业前景最为艰难;
其次是拥有传统技能但未掌握AI工具的经验者,他们面临着被淘汰的最大风险;
第三层是刚入行但熟练使用AI工具的新人,他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顶层则是兼具经验和AI技能的人才,他们成为当前最抢手的稀缺资源。
然而,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许多企业自身缺乏评估AI技能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难以识别真正的人才。
吴恩达认为,这种市场 inefficiency 对于掌握AI技能的人来说反而是机遇: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的能力终将获得认可。
从观望到动手,AI时代的生存法则“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你们能够清晰认识到AI的能力边界,知道如何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吴恩达点明了新时代的核心要求——从观望到实践。
过去几年,许多人对AI持谨慎观望态度。如今,随着技术工具的成熟,关键问题已转变为:你是否具备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
吴恩达没有描绘遥不可及的 future 图景,也没有制造失业恐慌,而是给出了务实的建议:未来最重要的能力,是清晰地向AI表达你的需求,并指导它实现你的想法。
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算法的讨论,更是关于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建构。
这种能力不应局限于计算机专业。无论你的背景是教育、医疗、环保还是商业,AI都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强大工具。
现在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不是因为恐惧落后,而是因为技术门槛已降至历史低点,创新机会则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AI时代,最具价值的不再是单纯掌握技术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融汇专业知识与AI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跨界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具使用与基础理解平衡的能力,正是吴恩达希望通过CS230课程传递的核心智慧。
当我们站在技术变革的历史节点,重新思考自身价值定位时,或许应该记住:技术会不断演进,工具会持续更新,但人类洞察问题、定义挑战、整合资源的能力,始终是推动进步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