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清楚这段事,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那时候利比亚的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可算是国际上的“活跃分子”,他在非洲、中东满世界搞事情,口口声声反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卡扎菲不仅嘴上不饶人,行动上更是不消停,支持各种反西方武装,还把手伸向恐怖组织,成天想着怎么扩大利比亚的势力圈。
从1981年锡德拉湾事件起,利比亚和美国的矛盾就彻底摆上了台面。
那年,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跑到地中海晃悠,利比亚空军也不甘示弱,派了两架苏联米格战机出来挑衅,结果被美军直接击落。从那以后,美军和利比亚空军摩擦不断,卡扎菲对美国的怨气越积越深,公开叫嚣要打击美国利益。
更让美国火大的,是卡扎菲被指责背后资助了多起恐怖袭击。
比如1985年发生在罗马和维也纳机场的袭击事件,造成了19人死亡,140多人受伤。虽说表面上没证据直接指向利比亚,但谁都知道这事跟卡扎菲脱不了干系。
真正让局势一触即发的,是1986年4月5日。
德国柏林那家叫“拉贝勒”的迪斯科发生爆炸,两个美国士兵和一名土耳其妇女当场死亡,229人受伤,其中79个是美国人。
这下,美国情报机构彻底坐不住了,通过截获的电报,认定幕后黑手就是利比亚情报部门。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看了情报,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口气不能忍,必须还手。要知道,那时候冷战正胶着,美国一方面要对付苏联,一方面也得防着这些反美小国闹事。
里根拍板,决定启动“黄金峡谷行动”,直接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目标锁定卡扎菲的军事设施和恐怖训练营。
如果换作你是里根,当时的局势下,怕是也只能硬碰硬。美军的手段就是简单粗暴——轰炸。
1986年4月14日深夜,美军的行动悄然展开。18架F-111战斗轰炸机从英国莱肯希斯基地起飞,还带着电子战飞机和加油机。
这一趟可不容易,法国和西班牙不让走他们的领空,美军只能绕道几千公里飞过去。与此同时,地中海上的第六舰队也动了,航母“珊瑚海号”和“美国号”出动了A-6和A-7攻击机,一切准备就绪。
利比亚时间4月15日凌晨1点54分,打击正式开始。电子战飞机率先出马,直接把利比亚的雷达系统全部干扰瘫痪,萨姆导弹系统成了瞎子。随后,美军战机对准目标投下激光制导炸弹和反辐射导弹,精准打击。整个过程前后不过11分钟。
这次行动的目标很明确:一是的黎波里的阿齐齐亚兵营,那可是卡扎菲的核心指挥部;二是本加西的贝尼纳空军基地,那里停着米格战机;三是几个恐怖训练营和军事基地。
打完之后,利比亚损失惨重。
光是飞机就炸掉了好几架,包括米格-23、伊尔-76运输机和直升机。防空雷达也被毁了五个主要站点。这些装备大多是从苏联买的,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一夜之间报销了大半仓库。
当然,美军也不是毫发无损。一架F-111被击落,两名飞行员牺牲。利比亚方面死了大概40人,包括士兵和平民。卡扎菲说他养女也被炸死了,但后来有不少人怀疑这话真假,可能是为了博取同情。
这场仗打完,整个世界都愣住了。
联合国大会马上表态,79票谴责美国,28票反对,33票弃权。阿拉伯联盟、非盟、苏联、中国、法国、西德纷纷批评美国,说这是侵略行为。苏联更是紧急开会研究自己防空系统的漏洞,开始推动升级。伊朗也跳出来喊这是美帝霸权行径。
不过,英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却表示支持美国。
其实这反应也能看出来,当时美国这种精确打击手段,确实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战争模式变了。以前要打仗,非得大军压境不可;现在,美军几架飞机出动几分钟,就能让一个国家的防空系统瘫痪。
对中国的影响尤为深远。
那时候中国军方深受触动,看到美军靠电子干扰和远程导弹轻松摧毁利比亚防御,心里明白咱们必须迎头赶上。从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投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作战,着手研制新型雷达和导弹,全面推进空军现代化。
四年后,美国打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又一次把信息化战争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各国这才彻底醒悟:未来战争,不是拼人头拼坦克,而是拼科技。
苏联也被狠狠刺激了一把,加快了自己军事改革的步伐。然而历史没给它太多时间,几年后苏联解体,一切成了历史。
卡扎菲本人呢?
这场空袭没要了他的命,但让他变得低调了不少。
1988年,洛克比空难发生,一架泛美航空客机在英国上空被炸,270人死亡,美国认定这是利比亚报复所为。
再后来,1989年利比亚从乍得撤军,90年代开始逐渐缓和与西方关系。2003年,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拆除了核设施,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也随之解除,美利恢复了外交关系。
不过,命运的轮回还是来了。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反政府示威从班加西蔓延全国。北约很快介入,卡扎菲的车队被无人机锁定,法国战机一波轰炸,他被反对派抓住后死在苏尔特。至此,这个统治利比亚42年的铁腕人物,走到了生命尽头。
回过头看那11分钟的空袭,确实算是个历史转折点。
它不是大规模战争,更像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开启了现代战争的新篇章。各国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防御体系的薄弱,纷纷加码投入电子战和信息化领域。
但这事也暴露了问题:美国这种单边军事行动,被很多人批评是“枪炮外交”,完全不顾国际法。虽然卡扎菲政权独裁,镇压异见,支持恐怖组织,但美国轰炸也伤了不少无辜平民,引发了巨大争议。利比亚靠石油过日子,这次打击后内乱不断,最终在2011年彻底崩盘。
细细想来,这种军事打击真能消灭恐怖主义吗?恐怕未必。更可能的,是暂时压住,等过几年又换个地方反弹得更猛。
这场仗也让全世界看清了一些事,第一,科技差距太大,穷国再多兵也挡不住精确导弹;
第二,国际格局里,强国有时想动手就动手,小国只能小心做人;
第三,中国从这场战事吸取教训,迅速发展电子对抗和快速反应能力。苏联也反思了,可惜反应慢了,没几年就垮台。
卡扎菲从1969年靠政变上台,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一路推行泛阿拉伯主义,搞石油国有化,赚了不少钱买武器。70年代关闭美英军事基地,没收外资,支持巴勒斯坦武装。80年代打乍得,结果还输了。
空袭后,他虽表面老实点,但骨子里没变太多。
1993年被联合国禁运,1999年交出洛克比疑犯。2004年跟美国布什政府握手言和,石油出口恢复。可到了2011年,民众不买账了,反对派起来闹事,联合国授权设禁飞区,北约轰炸,卡扎菲被活捉致死。
这一切,看似偶然,其实脉络清楚。从摩擦到爆炸,再到空袭,最后到政权崩塌,像极了街头打架:你捅了我一刀,我反手砸你家,旁人围观,有叫好有骂声。但时间拉长看,这场冲突改变了世界对战争的认知,让所有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与未来。
如果没有那场空袭,现代战争是不是还会晚几年才变成今天这样?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了。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