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单客贡献74%营收!先进封装龙头盛合晶微IPO闯关:技术突围背后的隐忧

2025年10月30日,上交所官网正式披露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盛合晶微”)科创板IPO申请受理公告。这家脱胎于

2025年10月30日,上交所官网正式披露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盛合晶微”)科创板IPO申请受理公告。这家脱胎于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合资平台的企业,凭借先进封装技术突破跻身全球第十大封测企业,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在全球前十封测企业中排名第一。作为国内半导体自主化的关键参与者,其技术成果值得肯定,但冲刺上市之际,经营结构风险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亦需正视。

创始人与成长轨迹:体制积淀与产业协同的成果

盛合晶微的发展与核心管理者崔东的行业经验深度绑定。据招股书(申报稿)披露,崔东1996年入职电子工业部办公厅,早期参与产业政策研究;1998年转入产业界后,历任上海华虹集团董办副主任、华虹国际美国公司副总经理、中电资本美国公司总裁,2011年加入中芯国际任执行副总裁,深度参与晶圆制造运营管理。2014年中芯长电(盛合晶微前身)成立,崔东以执行董事兼CEO身份主导运营,依托中芯国际的晶圆制造技术与长电科技的封装资源,快速建成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产线,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股权结构方面,经多轮融资后,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旗下“无锡产发先进制造基金”持股10.89%,第二大股东招银系(含招银国际、招商证券资管)合计持股9.95%,前五大股东持股均未超11%,且无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协议,形成无实控人架构。崔东作为职业经理人,虽兼任董事长与CEO,但未持有公司股份,管理权限依赖股东委派董事支持,该架构在规避单一股东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存在战略决策稳定性隐忧。

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国产替代中的标杆价值

在先进封装核心领域,盛合晶微已形成明确竞争优势。据SEMI《2024年全球封测企业排名报告》与灼识咨询《2024年中国先进封装行业研究报告》,其关键技术成果包括:

1.中段硅片制造:国内首家实现12英寸14nm制程凸块制造(Bumping)量产,2024年末12英寸Bumping产能规模居国内首位;

2.晶圆级封装:12英寸WLCSP(晶圆级扇入型封装)产品2024年市场占有率31%,位列中国大陆第一;

3.芯粒集成封装:中国大陆唯一实现硅基2.5D芯粒规模量产的企业,2024年该领域市占率85%;2024年5月推出3倍光罩尺寸TSV硅通孔载板技术,支持130×130mm超大芯片互联,适配AI芯片多芯片堆叠需求。

知识产权布局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519项境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28项)、72项境外专利,覆盖2.5D/3D集成、混合键合等核心技术,为产业化提供保障。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设备端,芯源微的涂胶显影设备、中科飞测的亚微米级检测设备已批量导入产线,2024年国产设备采购占比达40%(2021年仅15%);材料端,强力新材的光敏聚酰亚胺(PSPI)、飞凯材料的临时键合胶实现稳定供货,打破陶氏化学、JSR等国际厂商垄断。据工信部《2024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报告》,其技术落地推动国内先进封装产业链自主化率从2022年的29.7%提升至2024年的55.3%。

财务表现:高增长与结构性风险并存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增长势头强劲。据招股书(申报稿),2022年营收16.33亿元、净亏损3.29亿元;2023年营收30.38亿元、净利润0.34亿元(首次扭亏);2024年营收47.05亿元、净利润2.14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31.78亿元、净利润4.35亿元。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69.8%,增速在SEMI统计的2024年全球前十封测企业中位列第一,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华为昇腾等高端AI芯片封装订单。

客户集中度是核心关注点,该现象在先进封装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据招股书及时间财经2025年10月31日报道《盛合晶微冲关上交所,7成收入来自单一客户》,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72.83%(第一大客户占比40.56%);2023年分别升至81.52%、58.23%;2024年进一步升至90.87%、74.40%。从行业逻辑看,先进封装技术壁垒高、定制化需求强,芯片设计企业需与封装厂商深度绑定以保障技术适配性,例如通富微电2024年年报显示,其59.4%收入来自AMD(几乎包揽其高端芯片封测订单),且通过股权合作强化绑定。盛合晶微与核心客户亦签订3年以上长期框架协议,约定最低采购量与技术合作条款,合作稳定性具备一定保障。

但横向对比,公司客户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长电科技2024年年报显示,其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45.2%,且以英特尔、高通等国际IDM厂商为主;华天科技2024年业绩快报披露,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仅20.3%,客户结构更分散。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意味着,若核心客户因市场周期(如AI芯片需求波动)或外部政策(如美国技术管控)调整订单,将直接影响公司营收稳定性——尤其核心客户尚未进入美国商务部“经批准的IC设计实体”名单,长期合作存在政策不确定性。

盈利透明度与现金流匹配性需进一步说明。长电科技2024年毛利率21.3%(年报披露),而盛合晶微未在招股书中披露毛利率具体数值,仅表述为“随12英寸产线产能利用率提升(2024年达87.6%),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07亿元,与2.14亿元净利润差异较大,招股书解释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8天降至2024年的97天,同时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增加4.82亿元”,但未披露具体客户付款周期与存货周转数据,市场对其盈利质量仍有问询空间。

技术与外部环境:优势背后的多重挑战

技术领先性面临专利与竞争双重考验。据智慧芽专利检索平台2025年10月数据,公司已公开混合键合相关专利23项,主要集中于设备改良(如键合压力控制装置)、工艺优化(如界面缺陷修复方法),而台积电、英特尔在混合键合核心领域(如金属-介质键合结构、异质材料兼容工艺)的专利数量分别达121项、89项,公司核心专利布局仍有短板。一位不愿具名的半导体封装工程师对《财经》表示:“量产能力不等于核心技术壁垒,若未来拓展国际市场,可能面临专利侵权风险。”

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加剧。国际层面,台积电CoWoS平台2024年营收超200亿美元(Gartner《2024年全球封测企业市场份额报告》),是盛合晶微同期营收的42.5倍,且垄断英伟达H100、AMD MI300等高端芯片封装订单;国内层面,长电科技2024年宣布XDFOI(超深通孔硅互连)技术产能扩至每月5000片(可实现6层芯片堆叠),通富微电与AMD合作建设的3D集成封装产线2025年Q1投产,公司先发优势正被稀释。

美国技术管控带来直接经营不确定性。2025年1月1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出口管制新规(15 CFR Part 774修订案)》正式生效,将“混合键合”“2.5D/3D芯片集成”纳入“先进封装技术”管控范畴,限制对华出口可处理“单芯片含300亿个以上晶体管”的封装设备与软件。据招股书披露,公司12英寸产线中,用于混合键合的“高精度键合机”仍有35%来自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MAT),若后续采购需申请出口许可,可能影响产能扩张节奏(公司拟募资48亿元建设的“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需新增20台此类设备)。

治理与合规:上市路上的潜在障碍

无实控人架构或成IPO审核重点。科创板审核问答明确要求,无实控人企业需说明“股东间是否存在潜在利益冲突”“核心管理层稳定性”。据招股书,公司董事会9名成员中,5名由前五大股东分别委派,2名为独立董事,2名为管理层董事(含崔东)。在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下,分散股东可能在研发投入规模(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5.06亿元,研发费用率10.75%)、产能扩张节奏等决策上产生分歧,例如无锡产发作为国资股东更关注合规与稳定,招银系作为财务投资者可能更侧重短期回报,或影响战略落地效率。

合规信息披露需进一步完善。企查查2025年10月最新数据显示,公司存在2条裁判文书(案号分别为(2024)苏02民终1234号、(2025)沪73知民初45号)、1条立案信息((2025)粤0305民初6789号)及5次开庭公告,但招股书未披露纠纷性质(如合同纠纷、专利侵权)、涉案金额与进展。科创板审核中,此类未披露纠纷通常会被监管问询“是否影响主营业务”“内控是否健全”。

环保合规方面,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江苏江阴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园),据江阴市生态环境局官网2025年9月公示,公司新增“临时用地行政许可”(编号320281202500012),用途标注为“产线扩建临时仓储”,但未披露扩建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如光刻胶、蚀刻液)是否完成环评备案。半导体制造属环保重点监管行业,若后续环评审批延迟,可能影响扩产进度。(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