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惠泰农业产业园,学子们参观现代稻谷烘干车间,观摩无人机、收割机的神操作,在惊叹现代农业安装了科技翅膀后的展翅飞翔,真正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化为了怎样的实践。


他们手持镰刀,俯身踏入稻田,在金黄的稻浪中体验收割的艰辛与快乐。轰隆作响的打谷机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设备,孩子们在农技师傅的指导下,将一束束稻穗变成颗颗谷粒。


随后的“晒稻谷”和“风车车谷”环节,更是将“秋收冬藏”的古老智慧具象化。看着秕谷被风吹出,饱满的谷粒落入筐中,一位学生感慨:“原来‘去粗取精’不只是成语,更是我们餐前一碗饭的来之不易。”挖番薯的活动则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与发现的惊喜,让“都市小农夫”们感受到了大地最慷慨的馈赠。


当日下午,研学的场景从静谧的田野切换到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三水百年火车站。这里曾是广三铁路的起点,见证了岭南地区近代工业文明的变迁。学子们在这里开启了一段“穿越”之旅。


他们不仅学习了广三铁路的建设历史,了解了这条“小铁路”如何带动“大发展”,还亲身体验了铁路通信中至关重要的旗语。手臂挥舞,旗语翻飞,孩子们在模拟指挥中,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随后,参观两大展馆,透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广三铁路的百年风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工业革命的回响仿佛穿越时空,激荡着年轻的心灵。


这场一日之内跨越百年的研学设计,巧妙地将“农耕文明”与“工业遗产”两大主题串联,为佛山秋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简单的劳动实践或历史参观,更是一堂生动的综合素养课。学生们在田野中学会了珍惜与感恩,在站台上读懂了开拓与坚守。


此次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佛山利用本地丰富资源,拓展研学广度与深度的成功实践,为“双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佛山样本”,让秋假成为学生走出课本、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