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活到老学到老

86 岁的俞涤远老人,用 1440 天(也就是 4 年)学会 3 门外语,把 “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真真切切做出来了。

86 岁的俞涤远老人,用 1440 天(也就是 4 年)学会 3 门外语,把 “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真真切切做出来了。他退休前是小学英语老师,晚年靠一款外语 APP 学了英语、法语、日语,不光能跟外国人流利聊天,打卡记录还超过了 99.99% 的用户,成了大家眼里 “终身学习的榜样”。

一、怎么开始学的?从 “解闷” 到 “每天必做”

俞爷爷学外语,最初是家人推荐的。四年前他腿不好,走路不方便,没法常出门,就想着用学外语打发时间,顺便看看外面的世界。

从那以后,他每天午休完,就坐在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书桌前学外语,一次学 30 分钟到 1 小时。用 APP 做翻译、听写,遇到错题还会手写记下来。时间久了,作息特别规律:早上 6 点起床写日记,下午雷打不动学三门语言,晚上弹弹钢琴放松。

虽说他本来就会英语,但没偷懒,还是从基础课开始学,一点一点攒词汇、抠语法。比如查生词,以前得走好几步去拿词典,现在用 APP 长按屏幕,3 秒就能查到,省了不少事。他还把手机查词和手写笔记结合起来,学得又快又扎实。

二、有啥好方法?不贪多、多练习、善用工具分开学,不混在一起他没同时学三门语言,而是分阶段来。比如这周专心啃日语语法,下周就换成练法语听力,轮着来。这样学起来不费劲,还不容易记混,每天都有新鲜感。听说读写都练,还爱记笔记APP 里的课能练听力、跟读、写句子、做阅读,他每样都认真做。尤其喜欢 “输出”—— 不光在 APP 上答题,还把错题抄在本子上,字写得工工整整,跟学生做作业似的。这么 “学了练、练了改”,记得特别牢。靠 APP 盯进度,还跟家人分享APP 能显示他每天学了多少,打卡记录一条一条的,看着就有动力。他还会把学的内容发到家群里,跟在英国读博的孙女庄佳莹用外语聊天,聊着聊着,口语就越来越溜了。

三、为啥这么拼?怕脑子 “生锈”,还想给晚辈做榜样

俞爷爷坚持学外语,理由特别实在:

怕脑子变慢:他直说 “学外语得动脑子,这样不容易得老年痴呆”,把学外语当成 “锻炼大脑的运动”。想了解更多文化:虽然出门少,但通过语言能 “走得更远”—— 学日语时会琢磨日本小说,学法语就看法国电影,把语言和有意思的文化绑在一起学。给家里孩子做榜样:他成了家里的 “学习标杆”,孙女在英国读博时,遇到学习难题,一想到爷爷这么大年纪还在坚持,就有动力克服了。四、学到啥程度?三门外语都能用,还圈了一波 “粉丝”

四年下来,俞爷爷的外语水平真不是 “闹着玩” 的:

英语:孙女说他发音 “特别标准”,看英文原版书一点不费劲。法语:日常对话能应对,简单的法语邮件也能自己写。日语:还考过了日语 N3(相当于中级水平),看无字幕日剧、跟人简单聊天都没问题。

更意外的是,孙女把他学外语的日常发上网后,一下子火了,点赞有好几万。好多年轻人留言说 “比不过爷爷”,觉得自己更该努力了。他的故事不光是 “学会了外语”,更成了 “不管多大年纪,都能学新东西” 的动力。

五、能学到啥?不止学知识,还能让生活更有意思

俞爷爷的经历,其实告诉我们 “终身学习” 有很多好处:

让脑子更灵活:学新技能能锻炼大脑,不容易忘事儿,延缓衰老。拉近和家人的距离:他跟孙女用外语聊天,不管老少都能聊到一块儿,感情更好了。更懂不同国家的文化:会了外语,看外国电影、读外国书不用等翻译,能直接理解别人的生活和想法。

就像俞爷爷说的:“学习不用想着能赚啥好处,就是打心底里喜欢学。” 现在手机上能学的东西很多,只要愿意学、坚持学,不管多大年纪,都能开启新的 “学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