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赛道上加速竞逐,中国汽车正以独特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中央。2025年10月20日,安徽芜湖迎来了一场关于中国汽车设计美学的思想盛宴——"2025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计专场主题论坛"。这场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奇瑞汽车协办的高端专业论坛,以"看见中国汽车之美"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领袖、设计大师、院校专家及跨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汽车造型设计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可能。

设计觉醒:从模仿到引领的蜕变之路
回望中国汽车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条从跟随学习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创新的清晰轨迹。正如上汽集团总设计师邵景峰所言:"中国汽车品牌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大量的汽车作品,这种极致压缩的成长时间可能是跨国汽车品牌所无法想象的。"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设计已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体系,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认可,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优秀代表,其设计进化历程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注脚。从2023年首届奇瑞造型日,到2024年"看见中国汽车"走进奇瑞造型日活动,再到2025年中国汽车论坛汽车造型设计专场的升格举办,奇瑞不仅在设计硬件上持续投入,更通过连续三届"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为行业培养新生力量。本届大赛以"全域共生•道"为主题,吸引全球300所高校逾千名学子参与,最终15位设计新锐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新一代设计师对未来出行的深度思考。
文化赋能: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
在智电技术趋同的今天,设计正成为汽车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中国汽车设计独特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五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前宝马集团设计副总裁Chris Bangle与奇瑞风云品牌首席设计师龚冯友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中国汽车设计正在经历从"文化符号搬运工"到"文明基因工程师"的跃迁。
这种跃迁体现在多个维度:广汽传祺向往S9以"藏锋于润"的哲学注入水墨灵动;红旗国雅通过参数化算法将故宫太和殿的秩序美学转化为流动的光影矩阵;吉利银河E5从明式圈椅提取人体工学密码,结合航天技术创造"坐拥东方"的驾乘体验。正如论坛上展示的奇瑞概念车作品所示,设计师们正将青铜器饕餮纹解构为智能交互界面,用宋瓷"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调校车身色彩,以《易经》"天圆地方"观重构车身比例。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表达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堆砌,而是基于对当代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奇瑞欧洲设计中心首席前瞻设计师Colin Richard Phipps在论坛圆桌对话中指出:"真正的中国设计美学,是能让全球消费者感知并认同的当代东方生活方式的表达。"这种表达既体现在红旗车型宫灯尾灯与黄浦江波光的诗意对话中,也展现在奇瑞概念车将AI绘图与传统纹样创新融合的细节里。
挑战与破局:构建设计创新生态圈
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中国汽车设计也面临着体系化缺失、文化表达浅层化、专业人才供需错配等挑战。2025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发展闭门交流会上,来自一汽、东风、广汽等车企的设计负责人与清华大学等院校专家达成三大共识:联合推动造型领域发展、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筹备全球汽车造型设计大赛。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论坛开场发言中强调:"设计创新需要全行业协同,单靠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立解决所有问题。"为此,论坛特别设置了"产学研用媒"五维圆桌对话,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何人可与科大讯飞副总裁钟锟等跨界专家,与Chris Bangle等国际设计大师共同探讨未来汽车美学的边界与可能。这种跨界碰撞产生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当AI技术颠覆传统设计流程时,人类设计师的情感洞察与文化理解将愈发珍贵;在全球化表达与本土文化身份之间,需要找到动态平衡的智慧。
论坛同期举办的奇瑞造型设计专场展览,通过AI绘图、概念车模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等展品,配合场景化布置与中国汽车设计趋势时间轴,直观呈现了中国汽车设计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脉络。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国风国韵与科技感的融合,更揭示了一个深层事实:优秀的设计能够成为连接技术、文化与用户情感的核心纽带。

未来已来:以设计驱动品牌向上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汽车设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容(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达46.1%)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而用户对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则倒逼设计体系化升级。
奇瑞汽车通过"艺术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与国内十所知名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了从课题挖掘到产品线赋能的创新闭环。这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加速了设计成果的产业化,更为行业培养了复合型人才。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启动的艺术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与奇瑞全球大学生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正是这种长期主义投入的生动体现。
当论坛落下帷幕,"看见中国汽车之美"的主题却引发更深远的思考。中国汽车设计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参数的突破,更在于能否用设计语言讲述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不仅在于单一产品的惊艳,更在于能否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中国设计流派。正如论坛所展现的,当文化自信与设计创新相遇,当传统智慧与未来科技碰撞,中国汽车正在定义一种新的美学可能——这种可能,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