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深夜,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万亩火龙果田的射灯次第亮起,汇成一片璀璨“星河”,将中老铁路野象谷站映照得熠熠生辉。
“哐当、哐当……”走进货场,轮轨撞击声渐次清晰,柴油蒸汽弥漫空中,“和谐N5B”调机牵引车列在站场内有序移动。龙门吊、正面吊、电动叉车和集装箱卡车往来运作,一派繁忙景象。
货畅其流的背后,离不开野象谷站运转班组成员的坚守,这支由24名青年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5岁,却承担着西双版纳地区货物班列的编组发运重任。昼夜轮转间,他们用青春的臂膀,稳稳支撑起中老铁路货物运输的安全与高效。
淬炼:于热土之上成长
午后的勐养镇烈阳高照,闷热难耐,汗珠不断从调车长魏东轩额间滚落,他无暇顾及,专注地向组员交代注意事项,紧盯站场环境与作业要求。
2022年5月,原本从事客运工作的魏东轩主动申请转岗至运转班组。这位来自内蒙古赤峰的“00后”,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操作中提升技能。“无论客运还是行车,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说。
三年来,他从见习生逐步成长为联结员,再到调车长,始终把安全意识根植于心。“西双版纳常年高温多雨,工装总是湿了又干,室外工作虽然辛苦,却也带给我满满的成就感。”魏东轩说。
魏东轩的师傅卢彪,同样在这里实现了自我突破。初到野象谷站时,卢彪还是一名刚定职的大学毕业生。面对人员紧缺、设备新、经验不足的挑战,他迎难而上。“独立顶岗和师傅带教完全不同,当时的压力反而成了我快速成长的动力。”每班结束后,他都会组织大家复盘问题,向同事虚心请教。
如今,卢彪已从调车岗位晋升为助理值班员。“阶梯式成长”让他在多个行车岗位上磨砺扎根,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点亮职业道路上的前行灯塔。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运转班组先后培养出云南省技术能手1名,高级工和技师6名,车站累计提职、改职职工34人次,9名职工先后走上管理岗位,实现人才成长与运输安全的双赢。
奋进:新车站开疆拓土
凌晨4时05分,野象谷站凉意渐浓,站房西侧一隅,行车室依然灯火通明。
“调车组,3道发车注意安全!”开放信号前,车站值班员谭靖通过电台发出联控指令。5分钟后,一列载有天然橡胶和白糖的货物列车缓缓启动,驶向昆明。
这是当晚编组发出的第三趟货物列车,此时,距离交班时间还有五个小时。
漫漫长夜,谭靖紧盯着控制台屏幕,密切关注进路变化。“现在的夜班作业量,比刚开通时翻了几番,通宵工作已是常态。”作为建站初期的“元老”,谭靖亲历了车站的飞跃发展。
2021年10月21日,谭靖随首任站长鲍世奇来到勐养镇,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运营筹备工作中。当时团队中无人有开通新车站的经验,部分成员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新人、新设备、新单位”的三重挑战,大家倍感压力。
“没有经验,就靠实干来补!”鲍世奇带领团队开启“白+黑”模式,测量股道、调试设备、制定办法……他们日行数万步,每副道岔、每根钢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回到宿舍时,每个人都筋疲力尽。”谭靖回忆。
从顺利开通到日益繁忙,野象谷站的货运潜力不断释放。如今,它已成为辐射西双版纳一市两县的物流集散中心、铁路“旱码头”,中老铁路玉磨段货运量最大的车站。
截至9月30日,野象谷站累计发送货物超700万吨,持续带动沿线1200余种货物流通,成为中老铁路释放“黄金大通道”效能的生动缩影。
野象谷站先后被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授予站段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暨安标线建设“先进集体”“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先进车间”等荣誉,职工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扎根:以站为家的依靠
穿上工装,他们是行车安全的守护者,专业严谨;脱下工装,他们个性鲜明,热爱生活。
篮球爱好者龙朝润和熊维常与当地球友切磋球技、增进友谊;青工俸红春、冉胤猛每天下班后相约宿舍健身房撸铁拉伸、锻炼体魄;卢彪、魏东轩这对“师徒组合”偏爱钓鱼,他们常常搭伴而行,在雨林河畔间成为铁杆“渔友”;“养蜂达人”代兴祥,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点滴……
2023年5月,为推进“职工模范小家”建设,青年职工自发购买树苗,在站区空地开辟了一片果园,种下金煌芒、妃子笑、菠萝蜜等果树。车站为每棵树制作了专属名牌,由栽种人认领照料。两年过去,果园绿树成荫,果实累累。
“这些年轻人就像园中的树苗,一天天看着它们变得枝繁叶茂,在野象谷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野象谷线路管理站站长骆军感慨道。今年,他们又在货场旁种下向日葵,寓意着向阳而生、欣欣向荣。
24名青工,来自13个不同省市,因中老铁路从天南地北相聚于此,“以站为家”成为彼此的依靠。每逢春节,车站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秀厨艺,欢聚在这个暖意融融的傣乡小镇,共度温馨佳节。“生活中的共同爱好和默契相处,让我们更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车站值班员周冉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黎浩 通讯员 纳建博)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