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地平类药哪个更强?新一代的贝尼地平堪称“冠军药”,到底强在哪

62岁的王叔得高血压多年,一直都在吃硝苯地平这种药,可是前段时间他不知道从哪听说这硝苯地平不能吃,再去药店买药的时候坚决

62岁的王叔得高血压多年,一直都在吃硝苯地平这种药,可是前段时间他不知道从哪听说这硝苯地平不能吃,再去药店买药的时候坚决要换药。本来想换成氨氯地平的,结果看到了更贵的贝尼地平,犹豫再三,就以为贵的一定会更好,然后就买了贝尼地平这药。

现实生活中,跟王叔一样的高血压患者应该不在少数,一种降压药吃的时间长了,就觉得不安全了,然后就想要换一种。可是,去药店一看人就傻眼了,这么多的药该怎么选?同样都是地平这一类,就有很多种,到底哪种更好呢?

一、硝苯地平不能吃?

“硝苯地平不能吃”的说法,其实是对药物剂型的误解,并非药物本身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硝苯地平是临床应用最早的一类地平,至今仍是常用的降压药之一。之所以会有“不能吃”的谣言,主要源于短效硝苯地平普通片的用药风险。

短效硝苯地平普通片是第一代的地平,起效快,但药效持续时间短,需要每天3次服药。这种剂型的用药依从性差,而且容易导致血压的波动,不利于血压的平稳控制。此外,短效硝苯地平降压作用强劲,副作用更常见,尤其是老年人,用药后可能有头晕、心慌等不适。

但这并不意味着硝苯地平完全不能吃,目前临床更推荐使用的是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像是王叔用的就是硝苯地平控释片,完全没有问题。这类剂型经过技术改良,能缓慢释放药物,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作用更长效,安全性也更高。

相关指南明确指出,硝苯地平缓释和控释片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可长期安全使用。

二、新一代的贝尼地平,比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强在哪?

贝尼地平作为第三代的地平类药物,算是“后起之秀”,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某些方面上确实更有优势,但并非贵就一定适合所有人。

1. 作用靶点更多,降压更全面且平稳

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主要阻断血管平滑肌上的L型钙通道,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压,而贝尼地平能同时阻断三种钙通道,作用更广泛,更长效,更强效,临床数据显示,贝尼地平每天服用1次,就能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尤其能有效降低清晨血压的高峰值。

2. 副作用更小,耐受性更优

地平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为脚踝水肿、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等,而贝尼地平因独特全面的通道阻断作用,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降低,比如阻断T型通道能减少肾脏钠潴留,减轻水肿;阻断N型通道,能轻微减慢心率。此外贝尼地平起效温和,血药浓度上升缓慢,头痛、面部潮红的发生率也比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更低。

3. 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全面

除了降压效果突出,贝尼地平在保护心脏、肾脏等靶器官方面更具优势,这同样得益于其全面的通道阻断作用,不仅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肥厚,保护心脏,还能扩张肾动脉、减少肾脏钠潴留,降低尿蛋白,延缓高血压肾病的进展,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这一优势是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所不具备的。

4. 适用人群更广,合并症患者更受益

贝尼地平因副作用小、靶器官保护作用强,适用人群比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更广泛,对于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能降压同时改善心肌供血;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患者: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合并心率偏快患者,无心率加快副作用,甚至轻微减慢心率;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平稳,副作用少,耐受性更好。

三、正确选择降压药,要重点考虑这几点!

贝尼地平虽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是 “最优解”。像王叔那样仅凭价格盲目换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反而影响健康。正确选择地平类药物,需重点考虑以下 4 点。

1. 优先看血压控制需求,而非药物价格

选择降压药的核心是能平稳控制血压,而非追求新一代或高价格,如果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或氨氯地平能满足降压需求,就没必要换药,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已得到长期验证,长期服用更划算。当然了,如果患者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合并有冠心病、肾病、心率快等问题的患者,可能服用贝尼地平会更有优势,可以遵医嘱来选择。

2. 结合自身合并症,精准匹配药物优势

选择降压药不能只盯着血压,还得综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根据合并症来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者优选贝尼地平或氨氯地平,两者均能改善心肌供血,贝尼地平在控制心率方面更有优势;合并糖尿病、肾病者优先选贝尼地平,其肾脏保护作用更显著;合并心衰者优先选贝尼地平或氨氯地平,避免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3. 切勿盲目换药,换药需遵医嘱

无论服用任何药物,都不能擅自换药,像王叔那样仅凭谣言或价格盲目换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或出现不适。若当前药物血压控制平稳、无明显副作用,无论吃了多久,都不需要换药;如果真的出现副作用或血压控制不佳,也应由医生评估后调整药物,不可自行换药,而且换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1-2周,观察是否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