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散步片刻或爬几三层楼梯,就感到异常疲惫,且休息后仍难以恢复?你是否会认为这只是“年龄增长”或“一时疲劳”,却忽略了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一项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持续跟踪长达35年的研究明确指出:这种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乏力(fatigue)是一种临床症状,而非普通“懒散”。它特指一种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病理状态,是身体机能异常的警报。该研究证实,这种乏力很可能是心脏的早期求救信号,能提前12年预警未来的心血管发病风险。
别不当回事!“越来越懒”是顶刊认证的预警信号
谈及心血管疾病的信号,人们通常会想到胸痛、胸闷。然而,最新发表于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JAMA Cardiology)的一项一项长达35年、覆盖3000余人的研究发现:在发生心梗、心衰等严重问题前十二年,很多人的体力活动水平已悄悄下降——这种看似“变懒”的现象,其实是心功能早期减退的重要征兆。
研究显示,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其活动量下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缓慢下降期:始于确诊前约12年,活动量逐渐减少,变化轻微,易被误认为状态不佳或兴趣减弱。
快速下跌期:在确诊前2年内,活动量急剧降低,日常活动即可引发显著疲劳。
数据进一步显示,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者每周运动量低于300个运动单位(约等于快走3小时)的概率,比健康人群高出78%。这是心功能下降导致的全身供氧不足,身体为自我保护而减少活动,形成“功能越弱、活动越少”的恶性循环。
除了“变懒”,心脏还会发这些预警
除体力下降外,心血管系统在发生实质性病变前,常通过多种躯体症状发出预警。以下表现需引起重视:
胸部不适: 未必表现为剧痛,更多为闷压感、紧缩感或沉重感,部位可在胸骨后,有时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肢。
活动后气促: 既往可耐受的体力活动(如快步行走、登楼)即引发明显呼吸急促,需警惕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肺淤血。
心悸: 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齐,偶发可能与情绪、饮食有关,但若频繁发作,尤其伴胸闷、头晕,需排查心律失常。
持续性疲劳: 非劳累所致,经休息亦难缓解的周身乏力,甚至影响日常活动,可能与心排血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头晕或晕厥: 一过性黑蒙、视物模糊或意识丧失,需警惕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波动导致脑供血不足。
下肢水肿: 双脚或小腿对称性浮肿,按压凹陷,晨轻暮重,可能与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有关。
如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或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应尽早就医评估。
怎么查?这些科学检查能揪出早期病变 感觉身体不对劲,该做哪些检查?现在医学已经有了一套科学成熟的流程
1 基础无创检查 step1
01 心电图(ECG/EKG): 最常用的检查,能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快速判断有没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缺氧)或心肌梗死。
02 动态心电图(Holter): 针对阵发性的心悸、胸闷,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此时应佩戴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24小时以上连续记录,有效捕捉偶发异常,从而明确诊断。
03 心脏超声(心脏B超): 通过超声波实时动态成像,心脏超声可清晰呈现心脏的立体结构与运动,从而精准评估其结构、室壁运动及泵血功能。
04 血液检查: 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用于确诊急性心肌损伤(如心梗);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可评估未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风险等级。
2 深入“血管内部”,看得更真切 step2 如果基础检查发现问题,或者症状比较复杂,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以下检查:
01 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CTA): 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快速扫描,能三维重建冠状动脉。它可清晰显示血管的斑块、评估其稳定性,并精确测量狭窄程度,是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02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冠心病的 “金标准”。通过导管将造影剂精准送达冠状动脉,在X光下直观呈现血管堵塞位置与程度。其核心优势在于实现“诊疗一体化”:若发现严重狭窄,可于术中直接植入支架,迅速重建血流。
通过以上这些检查,医生能全面了解你的心脏状况,为后续治疗制定精准方案。
不用怕!心血管病治疗已实现微创、精准及个性化 确诊心血管疾病,无需过度恐慌。当前针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疾病,治疗已进入精准、微创的新阶段。能为患者提供覆盖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全周期的科学管理。
1. 冠心病治疗: 针对血管堵塞的精准疏通、修复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的,核心治疗是 “打通血管”:
①心脏支架(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常用的微创治疗,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如果发现狭窄严重,就把支架放到狭窄处,撑开血管,恢复血流。
②药物涂层球囊(DCB):对于不适合放支架的患者(比如血管太细、支架内再狭窄),可以用药物涂层球囊 —— 把球囊送到狭窄处,扩张后,球囊上的药物能抑制斑块生长,不用放支架。
③可降解支架:放进去后,能暂时撑开血管,等血管自己恢复功能后,支架会慢慢降解吸收,避免长期放支架的并发症。
2.高血压治疗:从“长期服药”到“源头调控” 对于多种药物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团队采用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提供了一种从神经机制上调控血压的微创治疗方案。
该技术针对肾脏周围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这些神经是维持血压异常升高的重要信号源。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将导管送至肾动脉,精准释放能量以调节神经活性,从而在源头减少升压信号的传递。RDN手术能够实现长期、平稳的血压控制,为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突破性的治疗选择。
3. 心律失常治疗:让心跳变规律 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好比心脏的“电路系统”出了故障。当前主要治疗技术有:
起搏器植入技术: 起搏器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如乏力、头晕、晕厥)的核心手段。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具备全面的起搏疗法技术体系,包括:
①兼容核磁共振起搏器:术后可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 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埋藏式心脏除颤器: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及预防猝死。 ③无导线起搏器:其体积微小,无需导线,通过微创直接植入心脏,体表无疤痕、无切口,患者舒适度与稳定性俱佳。
快速心律失常介入术: 快速心律失常是一类常见心脏疾病,涵盖室上速、房颤、早搏等。患者常有心悸、气短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脏问题,甚至增加猝死风险。
①射频消融术:利用“热能”精准消除心脏内的异常电信号点,创伤小,恢复快。 ②冷冻球囊消融技术:运用“冷冻”能量隔离异常病灶,尤其适用于房颤,手术过程更舒适,耐受性更好。
4.心源性卒中防治:堵住心脏里的“卒中源头” 部分脑梗的根源在心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房颤导致左心耳内形成血栓;二是心脏存在卵圆孔未闭,留下异常通道。血栓脱落后可阻塞脑动脉,导致严重后果。采用两种针对性的预防手段
01 左心耳封堵术: 微创封堵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源头——左心耳,从而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02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通过介入手术关闭心脏上的异常通道,预防血栓通过,避免卒中复发。相较传统治疗方案,能实现更小的创伤与更快的术后康复。
5.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拆除血管“隐形炸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是潜藏在静脉系统的“隐形炸弹”。DVT好发于下肢,一旦血栓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引发致死性PE,必须予以系统防治。
药物防治: 抗凝治疗是VTE防治的基石,常用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抑制血栓形成与蔓延。对于长期卧床、术后等高风险人群,推荐联合使用物理措施(如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药物预防,系统降低VTE风险。
微创介入治疗: 对于已形成的大血栓或重症患者,现代介入技术可主动清除血栓:
①导管接触性溶栓/机械取栓:通过导管向血栓精准递送溶栓药物,或利用器械粉碎并抽吸栓子,实现血管的快速再通。 ②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为抗凝禁忌或治疗失败的高危患者,在下腔静脉设置一道“安全滤网”,可有效拦截脱落血栓,预防致命的肺栓塞。
6.心力衰竭治疗:“系统管理”为心脏强力“减负” 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治疗需要系统性的综合管理。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心血管治疗中心作为国家级认证的心衰中心,已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诊疗体系。
①标准化药物治疗:通过优化药物组合,以增强心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②超滤脱水治疗:针对药物效果不佳的顽固性水肿(如严重下肢水肿、腹水、呼吸困难),该技术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快速减轻心脏负荷。
当身体的预警信号出现,无论是持续疲惫、胸闷还是活动后气促,都提醒我们:是时候为心脏做一次全面的科学评估了。从精准识别早期征兆,到通过系统检查锁定病因,再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现代心血管医学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诊疗路径。以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为代表的专业团队,正通过冠脉微创介入、高血压神经调控、心律失常消融、卒中源头封堵、血栓综合治理以及心衰系统管理等前沿技术,为患者提供从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到长期康复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如您或家人存在相关症状或心血管高危因素,建议尽早进行专业心脏评估,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