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收盘3986点的屏幕,不少人心里犯嘀咕:昨天跌、今天弱,周一是不是又要重演“熟悉的下跌剧情”?尤其是想到10月4025点的高点和13号3800点的低点,再看看越涨越萎缩的成交量,难免会慌——这指数看着稳住了,怎么越走越没底气?甚至有人担心“量价背离迟早要引发几百点大调整”。

其实纠结于3986点的涨跌、猜明天的行情,反而容易错过更关键的事:现在的A股根本不是“旧行情的延续”,而是在经历“从房地产到股市”的能量转换,这种“换引擎”的过程里,震荡、量能起伏都是常态。看懂这个大逻辑,就不会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先把眼前的点位和量能说透,毕竟这是大家最焦虑的点。从数据看,10月高点4025点、低点3800点,现在收盘3986点,刚好卡在这个区间的中上位置,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更显眼的是量能变化:指数从3800点反弹到3986点,成交额反而比低点时少了近千亿,典型的“指数往上走、资金跟不上”。这种“量价背离”确实值得注意,就像开车时踩油门却感觉动力不足,容易让人慌神。
有人说这是“主力拉高出货”的信号,甚至拿“牛市末端轮动到权重股”的说法佐证。但仔细想就会发现,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2015年的量价背离出现在全民炒股、杠杆高企的背景下,而现在呢?散户情绪其实很谨慎,创新高的时候反而没人喊“牛市来了”,这种“情绪低迷中的上涨”,更像是资金在悄悄布局,而非疯狂炒作后的出逃。
再说“周一会不会跌”这个问题。回顾今年的行情,上证指数在3800-4000点区间已经震荡了12次,每次跌破3900点都有人喊“要崩了”,但每次都能拉回来。这背后的关键不是“主力护盘”,而是有长线资金在“托底”。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社保基金、险资等长线资金已经净买入超3000亿元,他们买股票看的是三五年的产业趋势,不会因为单日涨跌就动仓位。所以即便周一真的低开,只要3800点附近的支撑位不破,就还是震荡蓄力的格局。
真正该关注的,是“房地产能量转向股市”这个比3986点重要百倍的大趋势。过去二十年,中国家庭70%的财富都绑在房地产上,股票基金占比还不到5%;而现在,这个比例正在发生逆转。2025年的数据显示,居民资产中权益类占比已经从2%升到5%,预计未来还会持续提升,这背后就是几万亿的资金大迁徙。
为什么非要做这种“能量转换”?因为经济发展的逻辑变了。以前房地产能拉动钢铁、水泥、家电等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是名副其实的“引擎”。但现在不同了,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放缓,90后、00后刚需人口比前代减少,保障房供给还在增加,房地产的“引擎效率”在下降。这时候就需要新的引擎接棒,而股市刚好能扛起这个担子。
股市当“新引擎”有两个天然优势。一是能直接帮企业融资,尤其是科技企业。比如AI算力、固态电池这些前沿赛道,研发需要烧钱,股市就能给它们提供资金支持,反过来,企业搞出技术突破,股价上涨,投资者也能赚钱,形成“企业成长-投资者获利”的良性循环。二是能通过“财富效应”拉动消费。老百姓股票账户赚了钱,才敢买新手机、换新车、出去旅游,消费市场一活,整个经济就动起来了,这比房地产拉动的产业链更有普惠性。
这个逻辑不是空想,已经有数据在印证。2025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上涨12%,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就从4%升到了6.8%,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销量同比涨了20%以上。这就是“股市暖→消费热”的传导过程,也是“换引擎”正在起效的证明。
回到市场本身,大家总说“结构牛啃不动骨头,只能喝汤”,其实是没看懂现在的“结构”到底是什么。以前的结构牛可能是“炒概念”,现在的结构牛完全是“产业驱动”。比如今年涨得好的AI算力板块,不是因为故事讲得好,而是华为把算力提升了10万倍,阿里5年投3800亿建AI基础设施,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撑起来的。还有创新药赛道,国产PD-1抑制剂获批上市,直接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股价自然跟着涨。
那些觉得“喝汤都难”的人,问题可能出在“用老眼光看新市场”。以前炒股票靠“听消息、追热点”,现在得看产业趋势、看企业业绩。社保基金为什么重仓有色、医药?因为这些赛道景气度高,业绩有支撑。数据显示,社保基金持仓的个股里,80%以上都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而且增速大多在15%以上。跟着这些“长钱”的方向走,找到业绩确定的赛道,“吃肉”其实没那么难。
再说说大家最担心的“量能低迷会不会引发大调整”。确实,量能是市场的“血液”,长期没量肯定不行,但短期量能起伏不用太焦虑。现在的量能低,一部分是因为资金在“调仓换股”——从涨高的旧热点换到没涨的新赛道,过程中交易自然会变少;另一部分是因为“长钱在等机会”,社保、险资这些资金不会追高,只会在回调时慢慢买,他们的进场本身就不是“放量暴涨”的风格。
而且从历史经验看,慢牛行情里的量能往往是“脉冲式放大”,不是“持续放量”。2016年到2021年的慢牛阶段,上证指数就是在“量能缩量调整-放量上涨”的循环里慢慢往上走的,期间也出现过多次“指数新高、量能新低”,但最终都没挡住长期趋势。现在A股整体估值也不高,沪深300市盈率才14.23倍,比全球主要市场折价40%,这么便宜的“筹码”,长线资金不会轻易放弃,量能迟早会跟上。
最后再聊聊操作层面,面对3986点的震荡和“换引擎”的大趋势,普通人该怎么应对?不用天天猜明天跌不跌,抓住三个关键点就行。
第一是“看大方向不看小波动”。记住“房地产能量转股市”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只要这个趋势不变,股市长期就差不了。就像爬山,只要确定在往山顶走,偶尔歇脚、退两步都没关系,别因为暂时的颠簸就放弃。
第二是“选对赛道不赌个股”。普通人很难精准抓到“十倍股”,但选对高景气赛道就容易多了。政策支持的科技(AI、芯片)、需求稳定的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受益于消费复苏的新消费(智能家电、预制菜),这些都是长线资金在布局的方向,均衡配置比单吊一只股靠谱得多。
第三是“留现金不满仓”。面对量能低迷的震荡期,满仓容易慌神。预留20%-30%的现金,要是真跌到3800点附近,就慢慢加一点;要是涨上去,也有仓位能享受收益,这样才能“进可攻退可守”。
说到底,3986点的震荡、量能的低迷,都是A股“换引擎”过程中的“阵痛”。就像老车换新车发动机,刚开始肯定要磨合,不可能一踩油门就飞出去。那些盯着单日点位焦虑的人,就像在看一部长篇电视剧,才看到第二集就急着要结局,自然会慌。
等到“资金迁徙”的浪潮真正铺开,等到科技企业的业绩全面爆发,等到消费市场因为“财富效应”彻底热起来,再回头看现在的3986点,可能就像2014年看2000点一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起点。
所以别再纠结周一跌不跌、量能够不够了。沉下心看看哪些产业在真正成长,哪些企业在踏实做事,跟上“换引擎”的节奏,自然能在震荡中稳住心态,等到A股真正“展翅高飞”的那天。毕竟,经济换引擎的大机会,几十年才遇一次,可别被短期波动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