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新时代两岸交流创新:台湾青年视角下两岸关系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路径,而个体实践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微观基石。本文以台湾青年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其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路径,而个体实践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微观基石。本文以台湾青年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其成长过程中对大陆的认知演变、跨地域交流体验及两岸婚姻生活实践,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现实路径。通过分析台湾青年群体在文化认同、情感联结等方面的特征,提出“政治立场坚定,交流方式灵活”的实践原则,强调以文化为纽带、以青年为主体、以生活实践为载体的融合策略,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统一事业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两岸融合;台湾青年;文化认同;实践路径;祖国统一

一、引言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亲情与共同的文化基因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天然纽带。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在此背景下,每一位两岸同胞的个体实践都成为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台湾青年群体,作为两岸关系的未来与希望,其认知与行动对融合进程具有关键影响。

本文基于一位台湾青年的亲身经历,从个人视角出发,梳理其从童年对大陆的向往,到青年时期的跨地域交流,再到扎根大陆生活、投身促统事业的实践历程,剖析个体实践在两岸融合中的具体体现与价值,进而探索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推动祖国统一事业提供基层实践层面的思考。

二、本人实践中的两岸情感联结:从认知到行动的演变

本人在两岸关系的认知与情感,往往源于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这些经历逐步积淀为推动融合实践的内在动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情感联结,从童年时期的懵懂向往,到成年后的主动交流,再到扎根大陆的生活实践,呈现出从认知到行动的递进轨迹。

(一)童年记忆中的文化启蒙与情感萌芽

童年时期的文化接触与环境熏陶,是台湾青年建立两岸情感联结的起点。在20世纪80年代两岸交流尚不频繁的背景下,大陆对台湾青年而言,最初是通过家人叙述、长辈追忆及课本图文构建的文化符号。台湾地理课本中的中国地图、“总统府”墙上悬挂的祖国疆域图,都成为触发情感共鸣的载体。正如文中所述,童年时期主动请求母亲打印中国地图、憧憬前往南京游玩的经历,展现了台湾青年对祖国山河本能的热爱与向往,这种情感萌芽为后续的融合实践奠定了情感基础。

这一阶段的情感联结虽处于懵懂状态,却具有原生性与持久性。家庭与教育环境中的文化渗透,让“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根植于内心,成为抵御“台独”思想侵蚀的精神防线。相关研究也表明,早期的文化启蒙对个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文化记忆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

(二)跨地域交流中的亲情体验与认同强化

两岸关系缓和后,人员往来的增多为个体实践提供了现实条件。亲人朋友的寻根问祖、两岸亲友的探亲互动,让台湾青年切实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我父母同事的大陆亲人来台时,两岸家庭围坐畅谈课本内容、孩童游戏的温馨场景,将抽象的“两岸一家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这种情感互动进一步强化了对两岸同胞身份的认同。

海外留学经历则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特殊场景。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台湾青年与大陆同学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建立起亲密联结,从文化共鸣上升到对两岸统一的共同期盼,甚至主动提出“两岸的统一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实现”的信念。这种跨地域交流中的情感互动,打破了地域隔阂,让“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认知从个人体验升华为群体共识。有研究显示,跨文化交流体验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在海外留学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促使台湾青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同胞的共同身份。

(三)扎根大陆后的生活实践与融合深化

扎根大陆生活、组建两岸婚姻家庭,是台湾青年践行融合发展的深度实践。笔者迎娶河南籍妻子、在河北大厂定居,将“两岸一家亲”理念融入家庭生活,悉心照料岳母、营造和睦家庭氛围的经历,展现了两岸融合在家庭层面的具体体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融合实践,打破了两岸婚姻中的文化与地域隔阂,成为推动两岸民间情感交融的鲜活案例。

作为台湾青年自媒体人,也将进一步将个人实践上升为公共行动。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统派活动、组织两岸交流活动、探索交流新途径,将个体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具体行动。从家庭生活到公共事务,台湾青年的实践轨迹不断拓展,成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力量。还有,自媒体平台为台湾青年表达爱国情感、参与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有助于促进两岸青年的互动与融合。

三、台湾青年群体特征与两岸融合的新机遇

对台湾青年群体的认知,直接影响两岸融合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对今年某暑期夏令活动等交流活动的实地观察,发现当代台湾青年在文化接触、兴趣偏好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为两岸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新特征

当代台湾青年已深度融入大陆流行文化生态,形成了基于共同兴趣的文化认同基础。他们不仅喜爱《原神》《王者荣耀》等大陆热门游戏,关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节目,还在消费选择上展现出对大陆潮流文化的敏感度。这种文化层面的自然联结,打破了传统政治话语体系的隔阂,形成了两岸青年交流的共同语言。

这一特征表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已超越政治标签,转向更具生活化的文化体验。过去仅从政治角度审视台湾青年对大陆态度的做法存在局限,文化层面的深度交融已成为两岸青年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台湾青年对大陆流行文化的喜爱程度不断提高,大陆的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在台湾青年中的市场份额逐年增长。

(二)文化认同对两岸融合的价值

文化认同是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两岸融合的“软实力”。两岸青年在流行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共同偏好,为建立情感连接提供了天然载体。与生硬的说教式交流相比,基于共同兴趣的互动更能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同时,这种文化层面的融合具有潜移默化的优势。通过游戏、影视、音乐等青年喜爱的载体,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中华文化内涵与两岸同胞的亲情,逐步消除误解与隔阂,为实现心灵契合奠定基础。文化认同能够促进两岸青年在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两岸交流中的挑战与独特优势

当前两岸融合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尤其是网络空间存在的非理性声音与激烈言辞,反映出两岸同胞在认知上的差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争执”恰恰体现了双方对彼此的高度关注,如同家庭内部的互动,争执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联结。

这种特殊的情感纽带是推动两岸融合的独特优势。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血脉亲情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凝聚力,能够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为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然而,也需要认识到,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可能对台湾青年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干扰,如部分网络舆论的片面性和误导性可能导致台湾青年对大陆产生误解,需要加强正面引导。

四、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原则

基于个体实践经验与台湾青年群体特征分析,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需坚持“政治立场坚定,交流方式灵活”的原则,以文化为桥梁、以青年为主体、以开放交流的平台与灵活的方式为支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路径。

(一)坚守核心立场:毫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必须坚守“一个中国”原则这一政治底线。无论是个体生活实践还是公共交流活动,都应始终明确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民进党当局阻挠青年交流、恶语相向的倒行逆施,违背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最终必然失败。

“政治立场”坚定是确保融合发展正确方向的前提。只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融合才能沿着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两岸同胞福祉的方向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契合与共同发展。这是由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所决定的,也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根本要求,而且,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二)创新实践方式:以文化先行促进民心相通

针对台湾青年群体特征,应善于运用文化“软实力”,创新融合实践方式。通过游戏、影视、音乐等青年喜爱的文化载体,搭建无隔阂的交流平台,让台湾青年在文化体验中深化对大陆的认知与认同。

交流过程中应避免说教式宣传,从共同兴趣出发建立情感连接。例如,通过组织两岸青年游戏竞技、文化创意合作、潮流文化交流等活动,让青年在互动中自然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近年来,一些成功的文化交流案例表明,这种以文化为媒介的交流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福州海青荟,海峡论坛的青年论坛等活动,就是通过举办两岸青年文化创意大赛,激发了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促进了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构建长效机制:搭建常态化开放灵活的交流平台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需要长效机制支撑,应建立更多如海青荟与海峡论坛一样的常态化交流平台,为两岸青年提供稳定的互动渠道。通过夏令营、实习实训、创业扶持等多种形式,让台湾青年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大陆的发展成就与生活方式,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

同时,应鼓励两岸民间力量参与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自媒体、社会组织等的作用,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格局。例如,一些民间组织举办的台湾青年创业大赛,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了两岸青年在经济领域的融合,如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帮助多名台湾青年在大陆实现创业梦想。

(四)规避实践误区:坚持灵活务实的工作方法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需避免陷入“左派幼稚病”或“政治固执主义”的误区。在坚守政治底线的同时,应注重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充分尊重台湾青年的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以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方式开展交流。

个体实践的经验表明,融合发展应从身边事做起,从家庭生活、文化交流等具体场景切入,让台湾青年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祖国的温暖与两岸同胞的亲情,逐步实现心灵契合。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台湾青年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并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增强台湾青年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结论

两岸融合发展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位两岸同胞的具体实践中。 本人就是从童年的情感萌芽,到成年后的交流实践,再到扎根大陆的生活与促统行动,展现了个体在两岸融合中的重要价值。当代台湾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新特征,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而“立场坚定,方式灵活”的原则则为实践路径提供了明确指引。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每一位两岸同胞从自身做起,以文化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以实践为支撑,在家庭生活、文化交流、公共事务等各个层面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凝聚起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正如文中所言,爱国很简单,便是自发地做好促进两岸情感与关系紧密的事情,而这正是两岸融合发展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实践动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王英津. 融合发展:大陆推进和平统一的新思路[J].中国评论,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