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脆皮、褪色、还掉漆,iPhone 17怎么成这样了……

发售短短两个月时间国内市场激活量已超千万,今年的iPhone 17系列确实赢麻了。不过嘛,在其天生热搜体质加持下,注定也

发售短短两个月时间国内市场激活量已超千万,今年的iPhone 17系列确实赢麻了。

不过嘛,在其天生热搜体质加持下,注定也少不了要整出些幺蛾子。

先有「脆皮大学生」附体,Pro系列机身易出现划痕掉漆、铝合金中框强度窜稀等。

再有后来曝出或因阳极氧化封孔工艺执行不当,导致部分用户iPhone 17 Pro Max褪色、变色。

还没完,最近网上又惊现一个更离谱的案例,有网友发帖称iPhone 17 Pro Max在用湿巾纸擦拭机身后出现大面积涂层脱落、掉色。

看完图片后小忆只想说:好家伙,这哪里是擦拭手机,这是直接把Pro Max变成了未上色原型机!

这波操作既省了贴膜钱,还解锁了极简主义铝合金原型配色,妥妥血赚……

咳咳话说回来,参考目前网上几乎没有同款案例,有网友猜测其使用的湿巾纸或含有漂白剂、过氧化氢等物质。

毕竟,从官方产品指南中不难看出,此类物质对iPhone表面涂层具有破坏性。

看完以上案例,很多网友吐槽今年的iPhone也太脆皮了。

那么事实确实如此吗?还是说所有铝合金中框手机都有这些问题呢?

众所周知,主流手机中框分为塑料以及金属材质,而后者又大致包含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这几种类型。

塑料中框,这玩意儿很多人称之为廉价的代名词,它既无质感,也不耐磨、不耐刮。

要是不带壳主力使用,能分分钟变战损成色,算是跟「高级感」三个字彻底绝缘了。

不过,这些缺点都架不住它成本低、轻巧、还不挡信号哇,因此成了中低端手机重点青睐对象。

除了各家旗舰,目前一些对机身品质有更高追求的中端机型也开始纷纷转向金属中框阵营。

铝合金材质是当下主流采用的方案,其主打的一个均衡,各项属性可圈可点。

对比塑料中框,铝合金的质感确实好了太多,摸着冰冰凉凉,也有那么点「高级」的意思。

其强度同样比塑料高出不少,且重量还不至于放飞自我。

更重要的是,铝合金成本控制得还行,因此成了旗舰机和次旗舰最爱用的「万金油」。

至于缺点嘛,极致均衡便成了中庸。

拿强度来说,铝合金莫氏硬度仅为2.5-3,对比不锈钢的7左右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这也导致了它尽管是金属材质,但极易在日常使用中留下磕碰痕迹以及刮痕。

其实不光iPhone 17系列,所有铝合金中框手机都会面临这一问题。

只是iPhone 17系作为机圈流量担当,天然就聚焦在灯下之下,问题一旦曝光出来更容易受到流浪反噬而已。

然后是不锈钢中框,说起来机圈对它可谓又爱又恨。

这是一种优缺点都相当鲜明的材质,首先是强度高,莫氏硬度能到7左右,坚固耐磨不易刮花。

另外,优秀的质感以及打磨后亮眼的光泽度也无时不在向大伙儿透露,我握着的不是一台手机,而是一件工艺品。

至于缺点嘛,沾指纹啥的都不值一提,最大的问题在于不锈钢材质密度太高,也就是重。

以iPhone最后一款不锈钢中框手机14 Pro Max为例,7.85mm厚度的它重量高达240g。

只要用上不锈钢中框,薄先不谈,至少轻是不用想了。

正因如此,后来苹果才在iPhone 15 Pro系列上带来了钛合金材质中框。

相比不锈钢材质,钛合金质感依然出色,尽管强度略弱了一丢丢(莫氏硬度6左右),但换来了很好的轻量化。

还是以iPhone 15 Pro Max为例,在尺寸差距不大、厚度更高的情况下,重量比iPhone 14 Pro Max轻了整整20g左右。

钛合金中框的出现,简单来说是在强度、密度、质感上找到了铝合金与不锈钢之间一个舒适圈,这才是真正均衡的一位选手。

而它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贵了。

总结来说,今年iPhone 17 Pro系列反向牙膏换成铝合金中框,这确实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

但手机中框材质的选择,从来都是一场妥协的艺术,或是成本因素、或是其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