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鸟炸山,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处罚结果出来,又是一阵热议。我就觉得一个户外品牌,如果只为吸引眼球,如果失去对极限的敬畏,就有点变味了。

我还是喜欢实在点的东西。就比如身上这件GaKior冲锋衣,没有*鸟的名气,设计也挺简单,但也是一家做了十多年极限运动装备的厂子,东西硬核,在欧美那边有点小火,还有人叫它“始祖鸟平替”。

以下是媒体朋友对GaKior冲锋衣的评价:


平不平替不好说,但这“非时尚,超常规!”的调调,倒是挺对我胃口。
我选的是橙色款,橙色代表冒险,通勤路上很沉闷的,穿亮一点,也取悦自己!

这橙色亮眼但不扎眼,是那种沉静的橘调,挺耐看。版型好,不像有些冲锋衣,穿上跟充气人似的。

整体剪裁比较利落,坐地铁、骑车,穿山越岭都不会觉得臃肿碍事。上手一摸,比普通外套硬朗,但没有那种廉价的塑料感,泼水成水珠。细看走线、拉链这些地方,都处理得挺工整,没线头。口袋有反向防水盖片,雨水不会顺着衣服流向口袋内部。拉链是YKK的,顺滑,不卡顿。

看完热闹,看门道。GaKior最吸引人的是“七防”概念:防风、防水、防寒、防磨损、防划、防油污、防静电。

听着是有点神,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我通勤路上最头疼的几件事儿吗?路口等红灯那个“妖风”,下班突如其来的雨,公交地铁座位蹭上的灰,撞上手拿油饼的呆子,不小心洒的豆浆咖啡……要是真能搞定这些,那可真算是保命穿搭了。说实话,我心里也打鼓,有那么强?为了模拟咱们通勤路上那些糟心事儿,我搞了几场不那么专业但绝对写实的测试。

数据报告:

首先就是防风,不论户外还是通勤路上,这都是头号敌人。没有专业设备,我直接祭出了家里的电吹风,开到最大冷风档,自然轻松吹起纸巾。挪到冲锋衣内侧猛吹,我特意瞄准了腋下、肩膀这些大身和袖子拼接处,往常穿别的外套,这些地方最爱钻风。

对比如下:

外侧真的一点风感都没有,拿张餐巾纸试试,也是纹丝不动,丝毫没有吹动的迹象,防风性很ok哇!
隔天风雨大作,这件GaKior,就安静、稳当地裹在身上,像一把密实的保护伞,把狂风彻底隔绝在外,那种踏实感,只有被风吹到头疼的人才能体会。防风必防水,这是冲锋衣的必修课。通勤路上,谁还没被突如其来的雨浇过?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冷雨湿了衣服,真的冻死人。这不,水流冲击到冲锋衣上形成一条小溪,一点没有晕开渗透的样子,短时防水的效果很棒!

时间长一点发防水如何?女儿好玩,把袖口翻过来做成一个小兜,倒了清水进去,内侧一点没湿,等了几分钟,依然干爽。

对比如下:

看到这效果,我更踏实了,短时防水容易,长时间防水是真厉害,下雨没带伞,穿着它也很舒适。
防风防雨,最怕不透气,好像塑料布一样憋闷,我以前就吃过亏,穿一个防风外套出门,因为出汗,热气和水汽全闷在里面,到目的地后一静下来,浑身冰凉,超级难受。评测这件冲锋衣的透湿能力,必须要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倒一杯滚烫的热水,用冲锋衣面料蒙住杯口,上面再倒扣一个冰冷的玻璃杯。
你猜怎么着?不到半分钟,上面那个冷杯子的内壁上,就凝起了一层细密的水雾,用手一划,出现一道水痕。

对比如下:

这几天气温忽高忽低,我穿着它出去散步,能感觉到身体在发热,但后背没有那种湿漉漉黏在皮肤上的不适感。
至于耐磨,对通勤来说也是很细节的体验,我们都要提防担心挤地铁和日常轻量级工作的摩擦。我拿钥匙尖,在衣服上很显眼的地方,用力划了几下,确实没留下任何划痕。

日常背包的磨损,办公椅的靠背摩擦,对它来说应该都是小菜一碟了。
最后是保暖,对这件自带内胆的三合一冲锋衣来说应该就是送分了。单穿冲锋衣,15度左右都没问题。这件内胆采用蓄热摇粒绒和银狐绒双面料,视觉效果也和普通的抓绒衣不同,很有辨识度,在光线作用下,内部有银色反光。

加上内胆,就可以抵御更低的气温。摇粒绒手感柔软,穿脱时也没啥静电噼啪作响。
到了室内或者天气稍暖,单穿内胆或者单穿外壳也轻盈方便。这种灵活的组合,非常适合温差大的通勤日。说实话,这一通折腾下来,它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件时髦的新衣服,更像一位沉默可靠的同行者。

它没有多余的花哨设计,所有的本事,都用在了如何让你在糟糕的天气里,还能保持一份体面和舒适上。
它没有显眼的标识,所有的功夫都下在了看不见的地方:密实的面料、严谨的压胶、可靠的拉链。它不陪你玩虚的,只解决实际问题——在糟糕的天气里,让你保持体面和干爽。

如果你追求的并非一个标签,而是在风雨严寒中切实可靠的保护,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站得住的硬核选择。
对于我们这些奔波在通勤路上的都市人来说,这种被一件衣服稳稳守护的踏实感,或许才是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