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不是无解的数学题。
如果在黑色星期四后,胡佛能聪明点,股灾或许破坏力不会延伸到各个领域,至少,大萧条不会如此猛烈。
信奉市场那双无形之手的胡佛,采用了“瞎干预”政策,错过了联邦干预的先机。

市场有双无形之手不假,市场有自我调节机制也是真的,胡佛先生的认知是没问题的。
可他在应对危机时,开始玩“放任自流政策”,急了又要“被动干预”,在心态拧巴过程中,眼看着经济救不回来了。
胡佛上任时,还以为拿到一张好牌,起初洋洋得意呢。
彼时,美国正经历柯立芝繁荣,各项指标都好,如果不出意外,胡佛就是摘桃子的人,留下美名也未可知。
可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危险已经浮出水面。
工业上涨十年,工人薪酬几乎没涨,消费乏力早在1927年就浮现了,只不过股市的繁荣,让大家都不想承认这点罢了。
胡佛的幕僚团队肯定提醒过他,但这位领导信奉的是“不干涉市场原则”
不干涉过度的金融投机,也不干涉逐渐倾斜的分配机制,产能过剩他不管,库存积压也不管,美其名曰:让市场自己调节。

这句话是没错,可作为联邦领头人,在明知道制度不合理,在失去公平时依旧采取放任态度,无异于让倾斜的高塔轰然倒塌。
当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停市时,股灾的消息已经全国皆知,胡佛准备了慷慨激昂的讲话稿,但依旧没打算大力干涉。
“犹犹豫豫,抓错重点”,是后世对胡佛的评价。
如何解决经济困境呢?
身为保守派的胡佛,立刻抽中了那张烂牌。
“关税!”
利用关税挡住外国商品,保护本国商品,这向来是保守派的看门绝招,所谓伤敌一万,自损八千,胡佛是个狠起来,自己都砍的人。
1930年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算是和贸易伙伴闹翻了。
保护本国商品时,别人也会竖起关税高墙,贸易战开打。

2000种商品征收百分之47关税,贸易额急跌百分之67,这就是胡佛应对大萧条初期干的好事。
放在正常状态下,联邦不干涉经济是对的,在大萧条时,还羞羞答答,不愿意干涉,胡佛就搞错方向了。
在失去干涉先机后,数据涌向幕僚团队,大家一看,坏了。
银行在倒闭,工厂在倒闭,工人失业率百分之25,这么搞下去要玩完啊!
于是乎,原本信奉不干涉主意的胡佛,来了个180度转身,又开始瞎干涉起来,他玩了一招道德干涉。
胡佛召集大企业负责人开会,要求对方不降薪,不裁员,和工人同甘共苦,但这现实吗?
还能维持生产的大企业,基本在1930年左右亏损都超过了百分之40,本来就亏损,凭什么要求人家不降薪,不裁员?
联邦干预终于来了,没想到是这么干预,信奉市场的胡佛,终于走上了禁止裁员的道路。

从1930年开始,企业开始绕过法令,要么偷偷裁员,要么变相降薪,没办法,谁也撑不住高昂的人力成本。
在金融领域,胡佛也是迷迷糊糊的。
他秉承“救大不救小原则”
联邦资金流向大银行,大铁路公司,大资本(诸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这些),小银行,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只能倒闭。
救大不救小,导致了金融失序,加速了滑向深渊。
在危机时刻,胡佛不是高举“财产不可侵犯”的大旗,反而喊出了“财政预算不可侵犯”的口号。
居民藏金会被强制收购,联邦财政靠加税来保障,先把个人所得税从25点提到63点,然后又把企业税拔高,保障了联邦预算的充沛。
特别让民众失望的还是胡佛在“社会援助”上的态度。

大家都遭遇了经济难题,这时候,联邦应该救济,可胡佛认为“联邦救济会滋生懒惰”,他在民众挨饿时,坚决削减公共开支,不让联邦资金用于对民众的直接救济。
为什么芝加哥和纽约,以及蔓延全国的临时流浪者营地会被称为“胡佛村”?
就因为大家讨厌胡佛。
在忽左忽右的政策矛盾中,他错过了挽救大萧条的时机,变相的推动了大萧条的深化,直到罗斯福上台,才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