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曾全世界仅剩一株!警卫日夜看守,我国将种子送上太空只为拯救它

文|善吾编辑|善吾我国有一种植物,曾珍稀到了极致,当时全世界就剩下一棵,它因此得名“地球独子”。为保护它我国还专门派了警

文|善吾

编辑|善吾

我国有一种植物,曾珍稀到了极致,当时全世界就剩下一棵,它因此得名“地球独子”。

为保护它我国还专门派了警卫日夜看守,甚至还将它的种子送上了太空。

那这颗“地球独子”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现如今它的生存危机解除了吗?

全球极珍植物在浙江

在自然界里,植物大多比较低调,它们常常待在某个角落默默生长。

不张扬的生存之道使它们不主动与人发生交集,这也使它们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于是一些植物慢慢走向濒危,本就濒危的植物走向极度濒危。

在我国浙江就有一种植物,它最初数量不算少,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土物种。

本以为它能繁衍生息,“子孙满堂”,结果它却逐渐走向了濒危,离死亡仅一步之遥。

最初发现这种植物的人叫钟观光。

1930年钟先生在浙江沿海一带考察植物的时候,在普陀山偶然碰见了它。

这种植物树形优美,枝丫成双,少有错生,看上去十分美丽。

而最吸引钟老的,是它开出的花,它的花为雌雄异花且区别明显。

雌花是浅红色的,雄花是淡黄色的,跟之前见过的树种都不一样。

这一下可让钟先生来了兴趣,他找了很多人询问这树的来历,可是没人知晓。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这种神奇的树记录在书面上,但没有认定它是什么独立的物种。

此后人们只知舟山普陀山里长着这么一种植物,却不知其究竟姓甚名甚。

直到1932年,另一位植物学家郑万钧对它进行鉴定,才确认了它的身份。

它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得名普陀鹅耳枥。

这个名字其实是产地普陀山和其属的结合。

虽然对普陀鹅耳枥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是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它的研究并不彻底。

最初,普陀鹅耳枥被发现时,种群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人们也就没对它多加保护。

正是在这种疏忽下,当地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大影响了该物种的发展。

加上普陀鹅耳枥本身的脆弱性,几十年后,我国境内竟然就剩下了一棵这种树。

这棵独苗苗就长在普陀山慧济寺内,树龄高达250岁左右。

它是唯一一棵幸存的普陀鹅耳枥母树,由于历经沧桑,已经表现出衰老的迹象。

这就意味着它无法每年开花结果,树种的延续也进入了停滞期。

因为独一性,这棵普陀鹅耳枥树一下子成了“名树”,然而我国的压力也接踵而来。

它不仅是我国仅剩的一棵树,也是全世界范围内仅剩的一棵,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灭亡。

普陀鹅耳枥的脆弱性

但是拯救普陀鹅耳枥谈何容易,这种树本身就自带“灭绝”特质。

它容易灭绝,第一个问题就出在它的花上。

普陀鹅耳枥每年四月中上旬开花,但先开的是雄花,要等到中下旬,雌花才慢慢开放。

这样一来,雌花和雄花真正能碰到一起的时间很短,而四月份舟山那边的天气又常常不好。

这宝贵的窗口很容易就被风雨给搅黄了,导致授粉根本完不成。

更麻烦的是,它们开花的位置还很“奇葩”,雌花通常长在树顶上,雄花却开在比较低的位置。

这样一来风一吹,花粉很难从下往上飘,靠风授粉基本没戏。

而就算后来有人工帮忙,情况也不乐观。

有记录,人工授粉后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最终能成功长出幼苗的概率,也只有大约2.5%。

再说说它们的种子,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有着典型的海岛植物特征,外壳又厚又硬。

这种厚壳,本来是它们为了应对海岛恶劣气候演化出的生存策略。

岛上风雨多,种子不包得结实点,很难存活下去。

而且,坚硬的外壳也让种子不容易在海水中腐烂,反而能借着洋流漂到别的地方,开枝散叶。

不过,这种坚硬的种子对普陀鹅耳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能得到一些保护,但也带来一个致命问题,种子很难自然发芽。

授粉本来就难,发芽又这么不容易,导致它们的繁殖能力低得难以想象。

那就更别提那棵仅存的上了年纪的普陀鹅耳枥母树了,据悉人们从未在它周围发现过能自然生长出来的后代。

2011年被送上太空

可以说人们对普陀鹅耳枥是一边发愁,一边想办法,几乎什么努力都做了。

不仅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它的人工授粉、繁殖技术,还专门派了警卫天天守着那棵独苗。

甚至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的时候,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也跟着一起上了太空。

说起来,把种子送上太空,一般都是希望能诱发出一些优良的变异,所以这种“待遇”过去多半是留给农作物的。

但像普陀鹅耳枥这样的极危物种,它们上太空,主要图的可就不是增产或者抗病了。

科学家们更大的期待,是想方设法给它们“扩扩”基因库,增加一点遗传上的多样性。

如今“子孙满堂”

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普陀鹅耳枥的数量成功涨了上来。

到2015年左右,已经培育出了将近四万株。

现在再说起来普陀鹅耳枥人们会觉得“常见”,几乎没有人敢相信,在几十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

不过遗憾的是,这四万株其实都是那棵“地球独子”的后代,甚至很多是它的克隆体。

等于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所以,数量虽然上去了,但基因几乎一模一样,严重缺乏多样性。

多样性的缺乏实际证明,它们整体上依然很脆弱,对这一物种的保护任务依旧艰巨。

未来人们还得继续扩大种群数量,试验不同的栽培环境,一步一步往前走。

现在人们不必再担心普陀鹅耳枥能完全灭绝。

但是保护它们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在国家、专家努力,大众也要积极参与。

如果在野外遇见普陀鹅耳枥,请不要随意破坏!

信息来源:光明网《辰山植物园传喜讯:“地球独生子”极度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首次结果》 2022-05-16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随“天宫一号”升空的这一植物有多珍贵?科学家使出浑身解数帮它繁衍》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