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变革的狂潮中,最大的智慧往往不在于追逐浪花,而在于识别那些不变的礁石。
“AI肯定是个工业革命,但泡沫总是会伴随而来。”在最近与雪球创始人方三文的罕见对话中,段永平以他一贯的直率风格表达了他对当下AI发展的看法。
这位长期隐居幕后的投资大师,一面肯定AI的革命性意义,一面警醒伴随而来的风险。在他看来,AI 本质上算是“计算机应用”,但“不是上了一个量级,而是上了一百个量级,一万个量级。它这么上,真的就改变了”。
当全球都在为AI狂欢时,段永平保持着难得的冷静。这种冷静或许源于他几十年穿越技术变革与市场周期的智慧沉淀。

段永平对AI的认知,没有沉浸于技术术语的迷雾,而是指出——AI 就是“计算机应用”的质变。这种认知使他能够穿透热闹的技术表象,看到变革的核心价值。
面对这场革命,段永平的投资逻辑却一如既往地稳定。“它不影响我做的决策”,他淡淡地表示。这源于他坚定的投资哲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而不是买AI概念。
段永平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变革。AI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和经济模式。
据业内分析,2025年已开始AI迎来上下半场切换,从“以Scaling Law驱动、通向AGI”的叙事,转向从模型AGI到Agent新生态搭建,完善系统能力、应用落地为王。
这种转变意味着AI正全面走向现实应用,从技术突破转向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创造。
工业革命级变革与不可避免的泡沫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以来,很多行业专家和权威机构,对于AI带来的影响,都认为堪比甚至超过“工业革命”。
段永平同样,将AI定位为“工业革命”级别的变革,这需要将AI置于足够长的历史维度中来审视。
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工业革命”总会伴随着泡沫。铁路、电力、互联网都曾经历过狂热与崩溃的周期,但最终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它正沿着相似的历史轨迹前行。
当下,AI 领域的资本支出正在急剧增加。根据纳斯达克研究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季显示,“四大”AI资本支出巨头将其全年AI资本支出预期 collectively 提高至约3500亿美元,2026年预计接近4000亿美元,而2023年仅为约1500亿美元。
这种投资规模确实令人惊叹。段永平警示:“泡沫总是会伴随而来。”市场研究报告指出,“AI驱动公司约占许多公开股票市场投资组合的四分之一”,主要得益于“科技七巨头”的近期表现。
在AI领域,可以看到一些公司“从轻资产商业模式转向资本密集型业务”,而历史上,“积极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公司每年表现比保守同行低8.4%”这一反差暗示,在技术乐观与资本狂欢的背后,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风险。
意味着,在这场重塑世界的技术革命中,理性与狂热并存,机遇与泡沫共生。
但周鸿祎曾指出泡沫并非“坏事”,可以给行业发展带来大量资金与人才。
投资不变之道:看懂公司与安全边际在AI革命与泡沫并存的背景下,段永平的投资哲学显得尤为珍贵。他始终坚持“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理念,认为“能有1%的人真懂这句话就了不起,做到就更难”。
对于AI时代的投资,他提出了两个关键思考:
一是要真正看懂公司。“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他解释道,“简单就是你一定要看公司,你一定要看懂生意,你也要看懂未来的现金流;难是难在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
二是理解安全边际的本质。“巴菲特的安全边际不是指便宜,安全边际指的是你对公司有多懂”。在AI领域,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技术变化太快,今天领先的公司明天可能就被颠覆。
段永平自己的投资组合就体现了这种专注。他透露自己遵循巴菲特“20个打孔位”的投资原则,至今“10个孔还没打完”,核心持仓长期聚焦苹果、茅台、腾讯三只标的。
“不为”的智慧:在AI热潮中保持定力段永平著名的“不为清单”,在 AI 时代具有新的意义。“人们关心的是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这种“不为”的智慧源于他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他坦言,他们的“不为清单”是“一条一条加上去的,不能做的事情是要通过很多血的教训才知道这个事不能做”。
例如,他们明确“不做代工”,不是因为代工行业不行,而是因为“代工对我们来讲是不合适的”。在AI投资热潮中,这种“不懂不投”的原则尤为重要。
段永平访谈中强调:“不懂企业最好就是不要碰。你如果不懂投资,那就应该买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公司,或者像标普500指数这样的”。
变革下的机会与挑战:AI 将重塑什么?段永平没有否定AI的价值。他清晰地看到AI在效率提升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分享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我以前想要理解一家新公司并不容易,现在却简单多了,这种效率的提升是惊人的。”
但同时,他也指出AI带来的潜在影响:“AI可以创造GDP的增量,但它也会在某些地方减员,我知道很多人的工作会出问题”。
这种判断与行业发展趋势不谋而合。AI正在从“推理到行动”,从“智能工具”走向“共生伙伴”。未来几年将是AI从推理智能迈向行动智能的关键拐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AI 时代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段永平直言:“炒股票的人会很危险,想通过看图看线去炒股赚钱的人,你就是铁铁的韭菜”。
这是因为“现在有了量化基金,AI越来越厉害。所以炒股票确实是你一买它就掉,你一卖它就涨”。
段永平的AI投资:从怀疑到有限参与段永平对AI的投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有限参与的过程。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英伟达投资逻辑的转变:
“以前是觉得半导体很难做,也没有投过半导体,直到这两年AI起来以后,以前是觉得就是偶尔的、被炒起来的一个东西,现在觉得不像是炒起来,仔细关注关注很有意思”。
他对英伟达的评价很高:“黄仁勋十多年前讲的东西和今天讲的东西是一样的,他早就看到了”。这种对未来的清晰预判与长期坚守,让他相信黄仁勋对行业的判断依然值得信赖。
段永平最终决定在英伟达上“投一点看看”,理由是“AI这个东西我觉得至少掺和一下,不要错过了”。
这种有限参与而非全盘拥抱的态度,体现了他一贯的投资风格——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适度参与,但不偏离核心投资原则。
长期视角:穿越泡沫的价值锚点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段永平的投资原则依然坚定。他强调投资永远要算机会成本:“投资永远要算你的机会成本。你要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钱去哪里),其实讨论投资都是瞎扯”。
这种长期视角使得他能够穿透短期噪音,把握本质价值。他坦言:“我是一个满仓主义者,我不买一个股票拿着,我心里头就会不舒服。拿着现金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但对于AI领域的短期炒作,他保持着安全距离。在他看来,“炒股是很难赚钱的,大部分散户在牛市和熊市都亏钱”。在AI时代,这一点可能会更加明显。
段永平的价值投资理念在AI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他强调:“决定投资不是由市盈率来决定的,是由你未来的现金流来决定”。这一原则在任何技术变革时期都是适用的。
写在最后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段永平的商业智慧提醒企业掌舵人: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商业的本质始终如一,企业的核心能力依然稳固,价值创造的规律也未曾改变。
“人们关心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段永平这句话,道出了企业能够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根本——在变化中守住不变的核心。
面对AI这场必将重塑所有行业的浪潮,企业领袖不仅需要拥抱的热情,更不可或缺选择的智慧。积极拥抱AI固然不错,这是时代不可逆的趋势;但更为关键的在于,企业能否借AI之力真正解决核心痛点、创造真实成效。
这也正是红熊AI在落地服务中所坚持的理念——技术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每一次 AI 的落地,都要给企业带来可感知的价值。
红熊AI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记忆科学“记忆熊”,同样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让AI拥有如同人类一样的记忆”是一件伟大事,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让AI在企业服务中更加精准、更加智能、更加可靠,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