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良查看醋的发酵情况(资料照片)受访者提供10月31日,深秋的晨光为“三贤故里”下邽镇披上一层暖意。陕西一品佳伦食品有

易红良查看醋的发酵情况(资料照片)受访者提供 10月31日,深秋的晨光为“三贤故里”下邽镇披上一层暖意。陕西一品佳伦食品有限公司的酿造车间内,数百口醋缸静静陈酿,空气中弥漫着醇厚而微酸的香气。第六代传承人易红良俯身于一口半人高的醋缸前,伸手探入缸中,熟练地捻起一撮深褐色的醋醅,仔细感受着其中的温度与变化。 “你闻,这就是时间的味道。”易红良对记者说,“我们易家守护这‘倒缸’的技艺已经130多年了。每一缸醋,都像自己的孩子,你得懂它的‘脾气’,知道它什么时候该‘翻身’,什么时候该‘静养’。” 千年古法,在“倒缸”间传承 下邽镇的倒缸醋酿造技艺闻名遐迩,其历史可追溯至盛唐。相传,当时下邽的醋香每日飘至慧照寺,住持神秀长老曾言“常饮醋有益健康”。大诗人白居易更曾以醋(古称“酢”)研墨,题写藏头诗赠与长老,暗含“长老无疾”四字,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于今年3月12日被渭南市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获得了官方认定。 行至车间中央,易红良在一排正在“倒缸”的工人身旁停下脚步。 “很多人问,为什么非要‘倒缸’?”易红良解释道,“这就是我们技艺的核心所在。” 他说,醋的酿造过程犹如一场精密的仪式。首先以精选优质小米为主料,配以玉米、高粱等五谷杂粮,经过清杂、破碎、蒸煮等多道工序,待原料蒸熟蒸透后,择酉时入缸。 “封缸发酵七天后,真正的技艺才开始展现。”易红良指着缸中正在发酵的醋醅说,“我们要根据祖辈的经验,通过手感判断醅料的温度变化,然后将其从一个缸依次倒入另一个缸。”这个过程并非纯体力活,而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工人手法娴熟,一铲一倒间,醋醅与空气充分接触,天然醋酸菌被完全激活。 如此循环往复,整整21天,“倒缸醋”之名便由此而来。待醋醅成熟,还要转入封缸,用木柱夯实盐封,开始漫长的避光陈酿。“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每一缸醋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易红良轻抚着一口口陈酿缸,如同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守正创新,让古技艺焕发新生 在现代化灌装车间外,易红良回忆起儿时学艺的情景。“我从小就在醋缸边长大,看着祖辈们一遍遍地‘倒缸’、测温、封缸。那时候全靠手感,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 正是这份从小耳濡目染的传承,让他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找到了守正创新的平衡点。“我们坚持古法酿造的核心不能变,但在其他环节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让品质更稳定。”他举例说,如今在原料蒸煮环节采用了精准温控系统,在发酵车间安装了恒温设备,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记得有一次,我们试验用新工艺缩短发酵时间,结果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对。”易红良感慨道,“从那以后我们更加坚定:该守的传统一步都不能省,该有的工序一个都不能少。”在他的带领下,千年倒缸醋不仅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注册商标、酿造方法发明专利等多项认可,产品也走向了全国市场。 传承的火炬已然传递。易红良的儿子易佳伦作为第七代传承人,已熟练掌握了从原料筛选、蒸煮发酵到独特“倒缸”手法的全套技艺。“看着孩子能静下心来,精准把握每一个环节,把先辈的智慧完整地延续下去,我这心里就踏实了。”易红良欣慰地说。 一盏酸香,品尽千年韵味 在品鉴室里,易红良小心翼翼地斟出几滴陈酿多年的倒缸醋,但见醋色红棕透亮,较香茗更显浓郁,比琥珀略逊深沉,轻嗅还有淡淡的粮香回甘。 “与山西老陈醋的熏香、镇江香醋的鲜甜不同,我们的倒缸醋讲究的是酸香醇厚、回味甘甜。”易红良解释道,“这其中的奥秘,全在于‘倒缸’工艺让醋酸菌充分发酵以及长时间的陈酿熟成。” 他特别强调,倒缸醋始终坚持自然发酵,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你看这颜色,是粮食在时光中自然转化的结果;你闻这香味,是五谷在岁月里慢慢酝酿的芬芳。” 如今,在下邽镇,倒缸醋早已超越了一般调味品的范畴,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每年农历新年前,当地每家每户都会选购倒缸醋,这已成为延续千年的习俗。 千年倒缸醋的存续状况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因非遗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其受众也从本地扩展至全国,无论是追求传统风味的老人,还是青睐健康理念的年轻人,都成了这盏酸香的拥趸。 “现在不仅老年人喜欢我们的醋,很多年轻人也成了我的忠实顾客。有的年轻妈妈会买来给孩子做菜,说能开胃健脾。有的白领用来调制健康饮品,说是能够消除疲劳。”易红良欣喜地说道。 站在飘满醋香的厂区,易红良望向远方:“这份技艺,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我们下邽的历史和文化。我相信,这千年醋香,必将在渭水之滨,继续飘香下一个千年。”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