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跟着父亲丈量土地》系列散文之五:土地的课堂

文丨王成伦系列散文之一:土地的四季系列散文之二:土地的温度系列散文之三:土地的生命系列散文之四:季节的密码在时光的长河里

文丨王成伦

系列散文之一:土地的四季

系列散文之二:土地的温度

系列散文之三:土地的生命

系列散文之四:季节的密码

在时光的长河里,童年宛如一首悠扬的童谣,在记忆的山谷间久久回荡。儿时的我,就像父亲的影子,紧紧跟在父亲身后,欢欢喜喜地踩着他那宽大的脚印,仿佛那是通往神秘世界的路线图,去丈量家乡那片充满魔力的土地。每一步落下,都像是按下了神秘世界的开关,开启一场未知的奇妙之旅,而土地,无疑是这场旅程里最具魅力的导师。

父亲总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土地是个大学校,土地是个大课堂,它虽然没有教室和书本,但它却有着在教室里、在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趣味。”那时的我,就像听天书似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满脑子都是问号。土地?不就是踩上去软绵绵,还时不时会让脚丫子“染”上颜色和泥巴的玩意儿嘛,能有啥大学问?我常常望着远处发呆,心里嘀咕着:土地真能像父亲说的那么神?这不是“有点吹嘘”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脚下这片广袤而又神奇的土地,宛如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课堂”,紧紧吸住我的目光与脚步,急于踏入“课堂”,开始了一场探宝和求知之旅。

1

“生命课”是土地开设的第一门课。春天,是土地课堂开学的盛大日子。瞧啊,那沉睡了一冬的大地,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法师轻轻一点,瞬间就苏醒过来啦!我亲眼看着父亲把种子洒进土里,没过几天,嫩绿的芽儿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从土里探出脑袋,它们努力地向上生长,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在诉说着生命的倔强。

春天里,我看到了各种花们也热闹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活脱脱一场“选美大赛”。

我就像个好奇到爆棚的小侦探,在这片五彩斑斓的课堂里上蹿下跳。有一次,我蹲在一株小草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它。突然,我发现有一大块土坷垃压在了它的头上,可这小草呢,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使劲儿地往上顶,就像一个不屈不挠的小战士。我看得入了迷,赶紧跑去问父亲。父亲笑着说:“孩子,这就是土地教给我们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小的生命,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劲儿,就能冲破阻碍,茁壮成长。”那一刻,我明白了,土地告诉我们,生命是一场奇妙的苏醒,生命是一场勇敢的冒险,每一个小小的种子里,都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2

“因果课”是土地最公正的法官。当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大地上,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泥土,父亲便带着我来到田间。我们手握铁锹用力地翻耕土地,那一锹锹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我跟在父亲身后,手中紧紧握着一把种子,那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父亲说:“孩子,你看这土地,它不会欺骗任何人。你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说着,他接过我手中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撒进翻好平好的土地里。我看着那些种子,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从那以后,我便常常来到这片土地,看着它一点点发生变化。清晨,我会带着露珠的清新,为种子浇水;傍晚,我会伴着夕阳的余晖,为它们除草施肥。每一次的劳作,都是我与土地的对话,都是我在为未来的收获付出努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种子在土地的滋养下,终于破土而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芽儿渐渐长高,变成了茁壮的幼苗。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我展示它们的成长。我看着它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到了夏天,土地上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瓜藤爬满一地,豆蔓伸展,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鲜艳的花。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仿佛在为这片丰收的景象欢呼。我穿梭在瓜藤和豆蔓之间,感受着它们的生机勃勃。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当我和父亲走进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喜不已。瓜藤上结满了圆滚滚的西瓜,豆荚里装满了饱满的豆子。我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些果实,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这是我们好几个月来辛勤劳作的成果,是我们在土地上种下的因果的最终体现。

站在这片充满丰收的土地上,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土地就像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每一寸土壤都像是一位沉默而智慧的老人,静静告诉我因果的奥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朴实、简单而深刻的谚语,便是土地给予我们最好的因果课。

3

“劳动课”是土地上最热闹的实践课。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要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小,我就像个虔诚的学徒,跟在父亲身后,进入土地的劳动课堂。

小时候,我在土地里劳动像只无头苍蝇。学播种时,种子被我撒得乱七八糟,父亲看着那惨状,笑道:“你这是天女散花啊,种子都找不到家咯。”我赧然一笑。父亲手把手教我,手指轻捏种子,力度恰到好处,手腕一抖,种子便乖乖落入土坑。我依葫芦画瓢,渐渐也能播得整齐有序。那一刻,我明白了,劳动里藏着精准的学问,差之毫厘,收获便谬以千里。

学除草时,烈日当空,我腰酸背痛,杂草却像打不死的“小强”,拔了一茬又一茬。我抱怨着想要放弃,父亲直起腰,指着成片的庄稼说:“人勤地不懒,你瞧这土地,亏待过谁?”我咬咬牙,继续与杂草大战。后来,我掌握了诀窍,除草效率大增。那一刻,我明白了,劳动需要耐心与方法,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学灌溉时,水在土沟里奔腾,我手忙脚乱地控制水流,水不是漫出就是不足。父亲说:“水是庄稼的命,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我静下心,观察水流的流向,慢慢学会了调节。看着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我明白了,劳动需要心怀敬畏,尊重自然规律。

学施肥时,肥料的种类、用量、时机大有讲究。父亲说,不同阶段的庄稼需要不同的养分,就像人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我在一次次尝试中摸索出了门道,看着庄稼在肥料滋养下茁壮成长,我领悟到了,劳动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付出关爱,便会收获生机。

通过劳动,我学会了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间苗、收割、收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智慧与耐心。干得多了,便有了模样,仿佛与土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无声的默契。土地的劳动课,它教会我耐心,教会我坚持,教会我尊重自然,教会我敬畏生命。在劳动中,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创造。

4

“数学课”在田间地头变得生动有趣。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父亲便带着小小的我,拿着绳子、米尺,走向那块规整的农田。它像是大地精心绘制的几何图案。我们开始丈量地的面积,那绳尺在土地上缓缓移动,每一次的延伸都像是在书写着土地的长宽。父亲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绳尺上的刻度,量完土地的长度和宽度,那长与宽,如同两根神秘的琴弦,轻轻一触,面积的旋律便悠扬响起。“长乘宽”,这简单而又神奇的公式,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土地空间的奥秘之门。每一寸土地都在这精确的计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丈量着,心中对这土地的数字世界充满了敬畏。那一个个数字,仿佛是土地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在田野里播种,种植密度,如同土地的脉搏,跳动着生命的节奏。一亩地用多少斤麦种、棉种、豆种、花生种?“每平方米栽种多少株玉米、多少株向日葵?”每一株作物都在这合理的密度中,享受着阳光、水分和养分的滋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统计,家乡的亲人们找到了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微妙平衡。我明白了,这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父亲说:“施肥与灌溉,是管理庄稼的最为细腻的活。”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需求,精确计算出所需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如同为作物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而灌溉,则像是一场温柔的春雨,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每一滴水的流淌,每一份肥料的施加,都在数学的精确计算中,为丰收的喜悦埋下了伏笔。

到了收获的季节,田园里一片金黄,麦浪滚滚,那是土地给予我们的馈赠。父亲扛着秤杆,带着我来到打麦场上。秤杆在父亲的手中稳稳地升起,粮食在秤盘里沉甸甸地晃动。父亲熟练地操作着秤砣,眼睛紧紧盯着秤杆上的秤星,那神情仿佛是在与土地进行一场庄重的对话。“这秤杆称的不仅仅是粮食的重量,更是我们一年劳动的成果。”父亲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感激。我看着那秤杆上的数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丰收的喜悦,也是对土地的敬意。

我经常会向父亲提问,一分地可以产多少菜?两分地能产多少瓜果?父亲会和我一起回忆过去的收成,分析不同季节、不同作物的产量。他会指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说:“你看,这里面也有数学的规律。合理的种植密度、恰当的施肥量,都和产量息息相关。”我看着那些蔬菜,仿佛看到了数字在它们之间跳跃。有的蔬菜长得茁壮,产量高,那是因为遵循了数学的法则;有的蔬菜长得瘦弱,产量低,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奥秘。

在这片田园里,土地用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数学的魅力。它让我们明白,数字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存在于每一寸土地上。每一次丈量、每一次过秤、每一次对产量的期盼,都是土地给我们上的生动的数学课。

5

“预报天气课”是土地送的神秘礼物。在豫东平原王家堂的大地上,土地不仅是岁月的史官,更是天气的预报官。它以独特的符号和征象,书写着天气的密秘,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是送给我们的神秘礼物。

瞧那蚂蚁,宛如一群勤劳的小信使。父亲说,“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这是祖祖辈辈流传的智慧。当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匆匆忙忙地搬家,将巢穴迁往高处,仿佛是接到了土地的紧急通知。蚂蚁深知土地的脾性,在大雨来临前,土地会变得潮湿,它们灵敏的触角感知到了这微妙的变化,于是举家迁移,寻找干燥安全的栖息之所。那忙碌的身影,在土地上穿梭,像是在绘制一幅关于天气的神秘画卷,预示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即将倾盆而下。

再听那蛙声,夜幕降临,它们便成了土地的歌手。当青蛙在夜里欢快地鸣叫,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父亲说,“青蛙夜里叫,雨水少不了”。青蛙的歌声是土地与天空的对话。它们的皮肤对湿度极为敏感,土地中水分的增加,让它们感受到了雨水的气息。于是,它们用歌声宣告着,湿润的水汽正从远方赶来,雨水即将滋润这片干涸的大地。那清脆的蛙鸣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像是一首充满希望的声乐,奏响了雨水的序曲。

还有那蚯蚓,平日里深藏在土地的怀抱中。父亲说:“如果蚯蚓纷纷钻出地面,在土地表面蜿蜒爬行,这也是土地发出的天气信号。”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大雨来临前,土地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它们不得不钻出地面呼吸新鲜空气。“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蚯蚓的出现,如同土地伸出的一只只小手,向我们传递着雨水将至的消息。它们在土地上留下的痕迹,像是神秘的符文,解读着天气的密码。

蜘蛛也在土地的天气预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蜘蛛忙着收网,不再像往常一样悠闲地织网捕食,这预示着即将下雨。因为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蛛丝会变得潮湿,粘性降低,不利于捕捉昆虫。蜘蛛仿佛是一位精明的气象学家,根据土地和空气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父亲说:“蜘蛛收网,雨水必降”。蜘蛛的这一细微举动,是土地与天空之间默契的交流,让我们提前知晓天气的转变。

从小,通过这一课堂的学习,我明白了,在豫东平原的土地上,每一种生物都是天气的预言者,它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和谐的生态系统。土地用它无声的语言,通过这些生物的行为,向我们传达着天气的信息。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土地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聆听土地的声音,去解读这些神秘的天气预言,与自然和谐共生,感受天地间的奇妙与美好。

6

“昆虫课”一场奇妙的神秘派对。在豫东平原王家堂的土地上,无数昆虫,在这片土地上举办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奇妙派对。而我,在父亲的引领下,有幸踏入了这场大自然的学习盛宴,开启了一堂堂震撼心灵的昆虫课。

瓢虫,那身着红黑斑点铠甲的小战士,是这场派对中的正义使者。它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在叶片上巡逻,用敏锐的目光搜寻着棉蚜虫等害虫的踪迹。一旦发现目标,便迅速出击,将害虫一一消灭。它们的存在,是土地丰收的守护者,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捍卫者。

金小蜂,如同神秘的刺客,悄无声息地穿梭于花丛之间。它们身形小巧,却拥有着强大的寄生本领。当棉铃虫等害虫在田间肆虐时,金小蜂便会精准地找到它们的幼虫,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体内。待卵孵化后,幼虫便会以害虫为食,直至将其消灭。金小蜂的出现,让害虫们闻风丧胆,也让土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生机。

蜘蛛,是派对中的织网大师。它们在田间的角落,用纤细而坚韧的蛛丝编织着一张张精致的大网。这些网,如同无形的陷阱,等待着那些粗心大意的害虫自投罗网。蜘蛛静静地守候在网的中央,感受着蛛丝的震动,一旦有猎物上钩,便迅速出击,将其捕获。它们的织网技艺,堪称大自然的杰作,每一根蛛丝都蕴含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

蜻蜓,身姿矫健,是派对中的明星嘉宾。它们在田野上空翩翩起舞,用敏捷的身手捕捉着飞行中的害虫。蜻蜓的眼睛如同精密的雷达,能够迅速锁定目标,然后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猎物。它们的飞行姿态优美而轻盈,仿佛是大自然派来的天使,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而那些害虫,如地老虎、棉铃虫、棉蚜虫、蝇、蚊子、跳蚤、虱子等,则是派对中的反派角色。它们贪婪地啃食着庄稼的叶片和果实,破坏着土地的生态平衡。它们的存在,是土地的噩梦,是家乡亲人们的心头之患。然而,正是这些害虫的存在,也激发了益虫们的斗志,让它们更加努力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蚕,是派对中优雅的舞者。它们静静地趴在桑叶上,啃食着嫩绿的叶片,吐出洁白的蚕丝。蚕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它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创造了美丽的丝绸。在它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无私与伟大。

蚯蚓,是土地的耕耘者。它们在土壤中穿梭,疏松着土壤,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蚯蚓的粪便,是肥沃的肥料,能够为土地增添养分。它们默默地工作着,不求回报,是土地最忠实的伙伴。

蝉,这位热情似火的歌者登场了。它们栖息在高高的枝头,用那嘹亮而悠长的歌声,奏响了派对的序曲。每一声蝉鸣,都像是从大地深处迸发而出的呐喊,穿透了闷热的空气,直抵人们的心灵。那节奏分明的鸣叫,仿佛是在诉说着生命的热烈与执着。蝉,在黑暗的地下蛰伏三年,只为了这一个短暂的夏天,尽情地歌唱,释放自己的生命能量。它们的歌声,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时光的致敬。

萤火虫,宛如点点繁星,闪烁着幽微的光芒,为派对增添了一抹梦幻的色彩。它们在草丛间、树林里轻盈地飞舞,它提着灯笼穿梭在黑暗的世界里。萤火虫的光芒,是那么的柔和而温暖,仿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温柔慰藉。它们用自己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夜的角落,也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每一只萤火虫,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奇迹,它们的闪烁,是生命的律动,是爱的传递。

纺织娘,它们用纤细的足弹奏着琴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像是在为派对演奏着美妙的乐章。它们的歌声,轻柔而婉转,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在它们的歌声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能够听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

蝴蝶,宛如优雅的舞蹈演员,展开五彩斑斓的翅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它们的舞姿轻盈而优美,像是在演绎着一场华丽的舞蹈秀。蝴蝶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外表,更在于它们那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它们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过程,是生命的奇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蝴蝶的舞动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轮回与重生,看到了希望与梦想的绽放。

天牛,那身披硬壳的冒险家,在树木的枝干上钻洞筑巢。它们的存在,虽然有时会对土地上的树木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树木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与其它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网络。

蜜蜂,是派对中的勤劳使者。它们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采集着花蜜。蜜蜂的辛勤劳动,不仅为自己酿造了甜蜜的蜂蜜,也为植物传播了花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它们的嗡嗡声,是大自然最美的乐章,奏响了生命的赞歌。

马蜂,是派对中的勇猛卫士。它们有着锋利的毒刺,守护着自己的巢穴。一旦有入侵者靠近,它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马蜂的存在,让那些敢于侵犯它们领地的生物望而却步,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螳螂,那手持双刀的武林高手,是派对中的杀手。它们静静地潜伏在草丛中,等待着猎物的出现。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迅速出击,用锋利的双刀将猎物斩杀。螳螂的捕食技巧高超而残忍,让人为之惊叹。

蜗牛,那背着重重壳的旅行者,在土地上缓慢地爬行。它们的步伐虽然缓慢,但却充满了坚韧和毅力。蜗牛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从容与淡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屎壳郎,是派对中的清洁工。它们推着粪球,在土地上忙碌地奔波。屎壳郎的工作看似卑微,但却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将动物的粪便埋入地下,不仅清理了地面,还为土壤提供了肥料。

蟋蟀和蛐蛐,是派对中的音乐家。它们在夜晚的田野中,用清脆的叫声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它们的歌声,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宁静。

蚂蚁,那团结协作的小群体,是派对中的劳动者。它们在土地上建造着自己的巢穴,搬运着食物。蚂蚁的团队精神令人敬佩,它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着各项任务。在蚂蚁的身上,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

在这些堂昆虫课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这场昆虫派对,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命的赞歌。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多样性,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惜。在这片豫东平原王家堂的土地上,昆虫们将继续举办着它们的派对,演绎着属于它们的精彩故事,而我,也将永远铭记这难忘的昆虫课,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

7

“美术课”土地的五彩画卷。从小我就跟着父亲走向田野,在土地的美术课堂研究色彩的奥秘。春,是它最初的点染。嫩绿的麦苗从土里探出头来,那是新生的希望之色,如同婴儿清澈的眼眸,纯净而明亮。桃花在枝头绽放,粉嘟嘟的,似天边娇羞的云霞,晕染着浪漫与温柔。夏,土地的调色盘变得浓烈而炽热。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那是成熟的色彩,闪耀着丰收的喜悦。湛蓝的天空像深邃的海洋,几朵白云悠悠飘过,洁白如雪,为这热烈的季节增添了几分宁静。秋,宛如一幅绚烂的油画。火红的柿叶似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整个树林;金黄的杨叶如纷飞的蝴蝶,洒下一地的诗意。冬,土地收起了艳丽的色彩,用洁白的雪为大地披上素装。银白的世界纯净而寂静,每一片雪花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在土地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分辨色彩,更懂得了每一种色彩背后都蕴含着生命的哲理。

在家乡土地的美术课堂上,家乡的泥土是最珍贵的雕塑材料。家乡的女人、特别是母亲带领下的妇女们心灵手巧,泥土在她们手里舞动着,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便诞生了。我兴奋得搓搓手,抓起一块泥巴,就像抓住了一个魔法宝贝。我学着她们的样子,开始塑造心中的形象。起初,我的手有些笨拙,泥土在手中不成形状。在不断的摸索中,我的双手逐渐变得灵活起来。后来,我三两下也能捏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那小狗仿佛还在汪汪叫呢。我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她们,可我的作品更像个奇形怪状的小怪兽。再后来,我能用泥土塑造出山川、河流,还有心中的梦想家园。在这个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泥塑艺术的魅力,也学会了用双手创造美好。

当我和父亲走在夕阳的余晖里,土地的课堂又迎来了新的课程——光影的艺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如同梦幻的诗篇。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影不断变幻着形状和色彩。一会儿,整个世界被染成了橙红色,温暖而祥和;一会儿,又变成了紫色,神秘而深邃。土地静静地陪伴着我,让我沉浸在这奇妙的光影世界中。我感受到了光影的魅力,它让平凡的事物变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土地的美术课堂上,我学会了创造美,用双手将心中的美好呈现出来;学会了欣赏美,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精彩;学会了感受美,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馈赠。我明白了,生活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处处都有美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而土地,这位伟大的画家,将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导师。

8

“音乐课”大地奏响的最美乐章。从小,跟着父亲在家乡的土地上、在田园里,我闭上眼睛,两耳和心灵都充分沉醉在家乡大地奏响的最美乐章里,聆听这些声音,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春日里,风成了土地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它悠悠地穿梭过麦田,麦叶摩挲,沙沙声如轻柔的摇篮曲。那是土地哼给大地生灵的梦谣,哄着草籽发芽,逗着花苞咧嘴。瞧那麦子,像一群乖宝宝,在这轻柔的曲调中,晃着脑袋,伸着懒腰,努力生长。枝头的鸟儿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合唱团。它们亮着清脆的歌喉,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歌声像撒落的音符,叮叮当当,溅起满世界的欢快。我往田埂上一坐,闭着眼,感觉自己成了音符间的神仙,跟着旋律在春天的怀抱里荡秋千,所有的烦恼都被这音乐挠痒痒似的挠跑啦。

夏天一到,土地上的乐队玩起了激情摇滚。蝉,那简直是疯狂的主唱,扯着嗓子,“知了,知了”地喊,喊得太阳更毒,喊得空气都发烫。它从早唱到晚,像个不知疲倦的摇滚青年,非要把这夏日的热情彻底释放。池塘里的青蛙是节奏担当,“呱呱呱”地敲着鼓点,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急。它们和着蝉鸣的高音,在荷叶上蹦跶着,仿佛在开一场水上摇滚。还有那些草丛里的小虫子,也跟着嗡嗡嘤嘤地伴奏,像一群狂热的粉丝,把气氛推向高潮。我站在田边,被这音乐震得热血沸腾,感觉自己也能跟着来一段激情的舞蹈,把夏日的活力都释放出来。

秋天,土地上的乐队奏响了丰收交响曲。秋风像个温柔的指挥家,轻轻拂过田野,成熟的庄稼沙沙作响,那是丰收的鼓点。高粱红着脸,在秋风中演说着成长的故事;玉米咧着嘴,炫耀着饱满的果实。果园里,果子们立在枝头,像是在为这场交响曲鼓掌。家乡亲人们在田里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和收割庄稼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这交响曲里最动人的旋律。我漫步在田野间,听着这首丰收交响曲,感觉自己的心也被这满满的喜悦填满。

冬天,土地上的乐队放慢了节奏,演奏起了静谧的摇篮曲。雪花飘落,“簌簌”的声音像轻柔的羽毛,落在大地上。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像被一层厚厚的棉被包裹着。偶尔,寒风吹过枯树枝,发出“呜呜”的声音,像老人在轻轻地叹息。土地静静地躺着,用它温暖的怀抱守护着大地,让一切在这静谧的音乐中沉睡。我裹着厚厚的棉衣,坐在窗前,静静地聆听着这首冬日摇篮曲。感觉自己也被这宁静的音乐催眠,所有的忧愁都像雪花一样,慢慢融化,只留下一片纯净的安宁。

在豫东平原王家堂,土地的音乐课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每一个季节,每一种声音,都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我愿做这音乐的忠实听众,在这天籁之音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乐趣。

9

土地的多元课堂。在豫东平原王家堂,土地是座神奇学堂,除了上述课堂外,还有一些课堂,四季轮回皆是授课的时光。

“地理课”大地的秘密拼图。土地如一本活地图册摊开,父亲是那解谜向导。他说黄土地是慷慨粮仓,希望在麦浪里饱满生长;淤土、沙土是耐旱植物温床,花生红薯像调皮精灵捉着迷藏。我是好奇的旅游家,在平原河谷间闯荡,找寻大地藏起的独特秘方。每一处地貌都是拼图一角,拼成了王家堂独有的模样。

“历史文化课”岁月的无声诉说。老房、石碑、石磙、磨盘,是沉默的时光师长。父亲的故事如陈年佳酿,先辈逃荒、开荒的身影在岁月中熠熠生光。土地沉淀着过往的重量,智慧和胆量在故事里珍藏。我触摸着历史沧桑的脸庞,传承的火炬在心中熊熊点亮,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当下,让过去在未来里继续发光。

“环保生态课”绿色的希望誓言。这堂课似绿色屏障,守护生存的土壤。土地是根,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守望。我种下颗颗树苗,那是绿色梦想。发誓让土地鸟语花香,让环保的歌在王家堂久久传唱。

“哲学思辨课”无声榜样的启迪。土地是无声榜样,默默付出从不索取奖赏。它教会我包容奉献,一直是高贵是高尚。我如尘埃渺小,却与土地血脉相连。感恩生活的每缕阳光,做有担当的儿郎,在人生路上挺起脊梁。

“团结协作课”集体力量的赞歌。农忙似战斗打响,家乡的亲人们携起手来像铁壁铜墙。分工合作,团队的力量势不可挡。我和父亲融入集体海洋,齐心协力把一切困难埋葬。团结的歌在田野飘荡,让王家堂的明天更加辉煌。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走进了城市的喧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渐渐模糊了我对土地的记忆。但每当夜深人静,那片熟悉的土地总会像一部温暖的电影,在我脑海中放映。我开始明白,土地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百科全书,它用独特的方式,教会了我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智慧。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童真的课堂。我常常陷入沉思,静静聆听,那土地里传来的声音,像是父亲的话语,在天地间回响。土地的课堂,是我一生的宝藏,它教会我的,是书本里学不到的人生哲理。在这片土地的课堂,我愿永远做那个好奇的儿郎,怀揣着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学习、成长。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多远,土地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永远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港!

2025年11月13日写于北京

☆ 本文作者简介:王成伦,河南省西华县人,曾任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政委,海军大校,现居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