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梁世杰:是药三分毒?是药三分偏耳!

在咱这悠悠华夏大地上,中医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睿智无比的老者,怀揣着无数治病救人的秘方,也藏着对世间万物深刻的洞察。“是药

在咱这悠悠华夏大地上,中医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睿智无比的老者,怀揣着无数治病救人的秘方,也藏着对世间万物深刻的洞察。“是药三分毒”,这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就像一颗掷入湖面的石子,在中医的浩瀚海洋里激起了层层智慧的涟漪。

中医自古便有着对药物偏性的独特认知,这认知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药物与人体之间微妙的关系。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全赖于其“偏性”。人体就像一个精妙的小宇宙,气血阴阳需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失衡,疾病便趁虚而入。而药物的偏性,恰似一位技艺高超的调酒师,能根据人体失衡的状况,调配出恰到好处的“鸡尾酒”,纠正人体的偏差,让身体重新回归和谐。

然而,这偏性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便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使用不当,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伤人的“毒性”。古代医籍《类经》中那句“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就像一记警钟,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它告诉我们,药物的“毒性”并非是那种让人闻风丧胆的剧毒,而是因其气味、性质的偏颇,在不当使用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打个比方,药物就像一个性格鲜明的人,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比如附子,这味药就像一位勇猛无畏的战士,大辛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对于那些阳气虚衰、命悬一线的患者来说,附子就是救命的神药。可要是使用不当,就像让一个莽撞的战士横冲直撞,它的热性会灼伤人体的阴液,导致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据相关统计,在因中药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案例中,附子等性味峻猛的药物占比相对较高。这就提醒我们,对待药物,不能只看到它的“勇猛”,更要看到它的“脾气”。

再把目光拉回到古代,《神农本草经》就像一部中药的“百科全书”,它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有120种药,被描述为“久服轻身延年,没有毒性”。这上品之药,或许就像一群温文尔雅的君子,偏性不太明显,能缓缓地滋养人体,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比如人参,这位中药里的“贵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对于体质虚弱、元气不足的人来说,是难得的滋补佳品。适量服用人参,能让人精神焕发、体力充沛。但如果过量服用,或至虚之人单味服用就像给一个已经吃饱的人强行塞饭,反而会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闷、腹胀等不适,或虚不受补的症状。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位大爷,听闻某味中药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便自行购买,大量服用。结果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口干、鼻出血、烦躁不安等症状。去医院一检查,原来是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热毒内生。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快速致富,却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投资,最终血本无归,还惹了一身麻烦。

“是药三分毒”,这句简单却又深刻的话语,蕴含着中医对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和对人体健康的尊重。它提醒我们,不能把药物当成万能的灵丹妙药,随意滥用。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遵循中医的理论,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就像驾驶一辆汽车,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驾驶方法,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同时,这句话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用药观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希望药物能像魔法一样,迅速治愈疾病。于是,各种药物被大量使用,甚至出现了滥用抗生素、过度依赖药物等现象。这不仅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还对人体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应该从中医的智慧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尊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让药物成为我们健康的助手,而不是主宰。

“是药三分毒”,它是中医古老智慧的结晶,是警世的长鸣钟。让我们在这句话的指引下,以敬畏之心对待药物,以科学之态使用药物,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理性、和谐的康庄大道。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