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醉题


陈醉
学者、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侧重裸体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代表作有专著《裸体艺术论》,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全国十本优秀畅销书奖,已出版六个版本,手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有论文集《女神的腰蓑》、散文随笔集《信步随风》。绘画创作个性鲜明,注重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的融汇。作品风格隽永、大气,富于学者风范。书法洒脱狂放,尤擅巨幅草书,内容多自作诗词,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作有油画《火祭》、中国画《长恨歌》和书法《微雨田桑》。

陈醉:当年火星又点燃
友人问我,能不能创作几幅抽象作品?这一问,激活了我心中的记忆,40多年前我就曾热衷于此道。当年的火星又点燃了,我略加思索,盘算了一下工作时间,便肯定地回答:没问题!过不久,我就如期交稿了。

陈醉 力拔山兮气盖世 国画 2025 68×68

陈醉 早上好 施特劳斯 国画 2025 68×68

陈醉 人生的立交桥 国画 2025 68×68

陈醉 盘古对话康德拉普拉斯 2025 68×68

陈醉 恋爱脑电波 2025 68×68

陈醉 狄奥尼索斯的节日 2025 68×68

陈醉 成功在于选择 2025 68×68

陈醉 圆的哲学 2025 68×68

陈醉 时间 是挤出来的 2025 68×68

陈醉 天国的微笑 2025 68×68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现代主义艺术逐渐传入中国。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一些画家跃跃欲试。当时本人也算是一个,而且从理论到实践都较早做过一些研究和介绍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给学生讲课谈到现代艺术时,只能照搬鲁迅翻译的《西方美术史潮论》的内容,那时候大家都未见过现代艺术,从批判文章中知道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驴尾巴画画。八十年代初,我研究生刚毕业,正在做“形式感”的论文,而美术界也正开展对形式美等从前属于回避的问题的讨论。《美术》杂志的编辑获知了我在研究形式问题消息,连夜找到我,要我当即从论文中整理浓缩出一篇文章给他,而且就在我的宿舍一直等到深夜我完成拿走。 这就是《美术》杂志1982年1月号的文章《外形式初探》,

陈醉《外形式初探》在《美术》发表,1982年1月号。
这是头版头条的一组热点讨论文章中的一篇,这也是探讨此专题最早发表的一批文章。尝试抽象画创作也应该算是在最早的行列。

陈醉 熔 油画 1982 70×70

陈醉 空间,我们的 油画 1982 53×86

陈醉 遥远的遐思 油画 1986 80×90

陈醉 未逝的颤音 油画 1987 48×88

陈醉 圆,扩大的外延 油画 1987 62×90

陈醉 海边的小屋 油画 1984 100×80
而其中《空间我们的》还参加“当代油画展”1986年在中国美术展出,

陈醉和他的作品《空间,我们的》在当代油画展中 1986年 中国美术馆
1987年该画展又在日本东京等九个城市巡回展出。

当代油画展1987年在日本东京等九个城市巡展,图为当时的宣传画册。
在画展的宣传画册《现代油绘展》内的日本评论家的文章中,也提到了《空间我们的》。1987年,《画家》杂志还发表了高华的文章《进入现代的实验——陈醉的系列油画<遥远的遐思>》进入现代的实验 1987 2`800——陈醉的系列油画《遥远的遐思》高华近年来,陈醉创作的系列油画《遥远的遐思》,可以称之为进入现代的实验。《遥远的遐思》系列油画之一《空间,我们的》(以下简称《空间》),创作于1982年,刊登于《画家》1985年第1期。1986年3月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油画展”并赴日本巡回展出。《空间》的淡绿色调,象初恋一样清新、纯净而朦胧。在那迷蒙的绿意中,跳动着、颤抖着两点殷红:是两枚荔枝?两团火焰?还是两颗心灵?在这里,画家是要表现那种初恋的朦胧印象、莫名惆怅和诗意感受。换言之,他是在追求一种“内在的表现”(intrinsical expression)——内在情感的审美表现。《空间》是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手法是线条的抽象。克利宣称:“线即是能(energy)”。线条,在现代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绘画中,已从表示物象界限的狭隘功能中挣脱、抽离出来。线条本身便成为表现内在精神需要的自律性因素。不过,《空间》的抽象线条,并不是蒙德里安那种纯粹几何抽象构成的机械式线条,而是独具东方美学特质的中国式书法线条。陈醉自幼苦练书法,这使他感觉到,蒙德里安冷抽象的线条太单调、太机械、太工艺化,不如中国书法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气韵和审美情趣,也显示着书法家的个性、人格、气质,特别是情感活动的轨迹。他经常思忖:既然现代西方不少画家(诸如米罗、托贝)都把中国书法式的线条引进了油画,我们中国画家为什么不能发挥本民族传统书法艺术的表现优势呢?于是,他在《空间》中挥毫书写了几道纵横穿插的墨黑粗直的线条,给那女性般轻柔纤细的绿意,平添了一种男性的刚健雄劲。而那些线条边缘模糊,水墨淋漓,仿佛被那温馨的绿意浸润、濡湿、融化了,汇成了一曲绿意与墨线交融的咏叹调。这寥寥几笔墨线,便勾出了一幅情韵悠长的“心画”。《遥远的遐思》系列油画之二《熔》,也是作于1982年,是《空间》的姊妹篇。《熔》的创作经历了与《空间》类似的抽象化过程。画家从中要表现对那些白热化的爱情的追思。《熔》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色彩的抽象。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色彩最容易愉悦和满足感情,也最容易刺激和表现情绪,因此色彩是绘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因素。正如沃伦.E.斯坦克劳斯所说:“绘画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色彩。……只有当一种色彩被用在它最纯粹和最强烈的效果情况下,我们才能说绘画达到了它的饱和状态。”所谓“最纯粹的”色彩效果,就是抽象的色彩效果,亦即色彩的自律性效果,纯粹的色彩即抽象的色彩也即是概念色彩,因此它本身代表的绘画的意义,蕴含着、鸣奏着康定斯基所说的“内在的音响”。陈醉早在大学时期,便异常敏感于色彩的表现力。在他的大量油画和水粉风景写生习作中,色调的响亮是令人过目难忘的第一印象。八十年代,他广泛涉猎并研究了近现代西方色彩大师的绘画。从德拉克罗瓦浪漫的色彩到梵高狂热的色彩,从马蒂斯装饰的色彩到康定斯基交响的色彩……都表明色彩的独立和抽象,是西方绘画从古典转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想更直接、更鲜明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没有比色彩更适宜、更有力的形式了。如果说《空间》的淡绿色调象初恋一样清新、纯净而朦胧,那么《熔》的橙红色调则象热恋一样炽热、激动而欢快。在创作了带有抽象美的《空间》与《熔》之后,他似乎又复归写实主义的正统。1985年他创作的不属于《遥远的遐思》系列的油画《火祭》,标志着他人体素描写实功力的高峰、前进或增强,同时也意味着他线条色彩抽象探索的低潮、后退或休止。当然,《火祭》的少女也并非只求肖似模特儿的写实,她令人联想起蒙克的《圣女》,寄寓着某种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写实的人体美也正是他后来创造抽象的人体美的必要前提。1986年3月,陈醉完成了《遥远的遐思》系列油画之三《遥远的遐思》。如果说《空间》与《熔》仅仅是前奏和序幕,那么《遥远的遐思》才是主旋律和高潮。真正新的东西往往难以用任何言语来描述,在《遥远的遐思》面前我们不禁感到了词汇的贫乏。《遥远的遐思》基本上是一幅抽象的构图。按照申农的信息等于信源概率的无序状态的尺度“熵”(entropy)的观点,信息符号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越缺少秩序,信源所发出的讯息的实际信息量即熵的数量越高。抽象的构图是富有创造力的随机符号,以非具象的线条,色彩和形(form)的意外组合方式,打破了具象的单义的确定性,创造了意象的多义的模糊性,这种信源概率分布平均化的凌乱的无序结构,可以包容、显示和传达更丰富的审美信息。一般的观赏者习惯于从抽象的构图中寻找他所熟悉的具象的影子,我们也不妨根据作为信息载体的画面所提供的外显的、有形的“密码”(code),来索解那谜一样的内隐的、无形的意蕴。《遥远的遐思》画面上有几道细长的深蓝色波浪形曲线,勾出了梦幻般重叠、飘渺而透明的空间深度层次,暗示着追思、回忆、梦想的意境。《遥远的遐思》的表现手法,突出发展了形的抽象。抽象的线条、抽象的色彩与抽象的形的综合运用,创造了《遥远的遐思》特有的形式美。形式美或曰形式感,是陈醉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1981年,在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论形式感》中,他强调指出:“所谓形式美,是指抽象的形式要素如线、色、形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美。”“那些抽象的线条、形体并不是一些僵死的、空洞的符号,而是表现着特定内容的有生命、有感情的意象,它是生活感受在特定形式中的再现,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形的抽象开始于形的简化和变形。高更曾说过:“形,不是从自然演变而来的,它属于意象。”亨利.弗希伦也说过:“艺术的生命,乃由形的变换而来。”抽象的形摆脱了自然之形的束缚,容纳了更丰富、更深刻的精神内涵,拓展了内在情感的表现空间,重新建构了审美的和谐境界。《遥远的遐思》借鉴了现代西方绘画的形的抽象化形式,又有一定的独创性。现代西方绘画往往以悲观的非理性主义为其哲学背景,所表现的“内在需要”、“内在精神”也往往是西方工业社会中异化的人性、分裂的精神、变态的心理,因而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形的简化、变形和抽象,也往往是人体美的异化、扭曲和消泯。陈醉的人生哲学是乐观主义的,健康的人体美是他的审美价值取向的中心。尽管他也欣赏毕加索、米罗的绘画,但他却不愿把自己心仪的审美对象,变形成毕加索笔下哭泣的女人,或者米罗笔下变形虫似的人体符号。形,无论怎样简化、变形和抽象,他都不忍割爱人体美。这与其说是他的审美观念尚未脱离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规范,毋宁说他对人体美的审美价值的肯定,反映他对人的价值、对美的价值的肯定。《遥远的遐思》便展示出由抽象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抽象的女性人体美。那些铁线描似的波浪形曲线,起伏波动,节奏优美,抽象地表现了富有弹性的女性人体的曲线美。陈醉进入现代的实验,偏重于形式美的探索。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而是力图把西方现代绘画的长处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审美地表现自己内在的情感。当然,他的实验是否成功,还有待于群众的鉴别和时间的考验。不过,他这种大胆而严肃的实验、探索精神,毕竟具有一定开拓性、启发性的意义。人生,就是不断自我更新、扬弃和超越的无穷探索。载《画家》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