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以来,新加坡似乎在中国话题上,比以往都更加“操心”。在上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新加坡的印度裔总统尚达曼,隔空对中国放话,居然建议中国应当放弃“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转而向欧美国家的科技企业“相互依赖”,寻找“平衡点”。
乍看起来,这番言论是在说全球化的商务合作,可实质内容,却是在拐弯抹角,说中国“破坏国际规则”。张口闭口是中国不要“自给自足”,要学会“依靠”西方技术,可却对过往数十年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产品封锁、科技战、贸易战缄口不言。这种选择性的“劝诫”,暴露了这个新加坡的印度裔总统,对华不怀好意,在中美博弈中的站队美国的立场,以“多边主义”之名,行维护美国霸权之实。

事实上,中国“自给自足”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动性和防御性的。如果没有西方社会拿国际供应量和技术作为“制裁工具”,也不会有当下的情况。2018年对华加征关税,2022年实施高端芯片与制造设备出口管制,2025年更以“对等关税”为名发动全球贸易战,迫使中国在关键领域寻求自主替代。而新加坡这个印度裔总统,在这个时间点似乎对美国的所作所为始终未予批评,反而将中国被迫的产业链调整曲解为“主动孤立”。
说难听点,尚达曼所倡导的“相互依靠”,本质上是要求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而西方通过技术垄断获取超额利润。是要求中国在西方制定的规则内“安分守己”,放弃对科技主导权的争夺。若中国继续遵循此种“相互依靠”,无异于将发展命脉交由他人掌控。

尚达曼提出的“稳定平衡点”,实为遏制中国创新的隐形红线。所谓“平衡”,即中国科技可进步但不可超越,可发展但不可挑战西方领先地位。这与美国对华“打压-接触”并存的战略一脉相承:既要中国市场维系其资本利润,又需确保中国无法触及核心技术的王冠。新加坡作为美国在亚太的关键盟友,其“平衡外交”始终以维护地区力量对比不变为前提,而中国崛起正是打破这一静态平衡的最大变量。
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加坡当下的选择,其实是有自己的战略私心。这个城市国家依靠全球贸易立国,深度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秩序与金融网络。尚达曼的前任哈莉玛曾直言,新加坡必须让各国视其为“始终如一的可靠伙伴”,而在当今亚太,这种“可靠性”更多体现为对美国战略的配合。例如,在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后,新加坡迅速承接部分半导体产业链转移,其掌控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更是长期投资西方科技企业。

然而,新加坡将自身生存逻辑强加于中国的做法,显露出战略短视。中国作为14亿人口大国,与新加坡的国情存在本质差异。若中国效仿新加坡的全方位依附模式,一旦遭遇类似疫情期间的供应链断裂或美国制裁,其能源安全、粮食供应与国防体系将面临毁灭性冲击。正如2008年粮食危机所示,缺乏自给能力的国家即使手握重金,亦难抵国际市场波动冲击。中国推动科技自主与产业链韧性,不是反对全球化,而是防范被全球化反噬。
新加坡总统的言论,揭露了国际政治中最为精致的虚伪,将霸权维护包装成理性倡议,将生存自卫扭曲为破坏合作。中国追求的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平等互惠的全球化;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打破科技垄断与制度霸权。若西方将中国科技突破视为“越界”,将产业升级视为“挑战”,则所谓“相互依靠”不过是主权依附的陷阱而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