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癌症,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绝症”,但实际上,很多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最深刻的体验并不是疾病本身的不可逆,而是癌症所带来的剧烈疼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痛”。这种疼痛往往不只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理、精神和生活上的全面打击。它会让患者夜不能寐,坐立难安,甚至绝望到想放弃一切。
癌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每个癌症患者都会经历这种剧痛?又能否通过治疗进行控制?
癌痛是怎么来的?癌症引起疼痛的机制十分复杂,既包括肿瘤本身带来的直接损害,也包括其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并发反应。有时,癌痛来自肿瘤对神经的直接压迫。当癌细胞长在脊柱、脑部或骨盆等靠近神经的部位时,随着肿瘤增大,它们可能压迫或破坏神经组织,导致患者产生典型的神经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呈放射状,被病人形容为“像电流一样穿透全身”、“像火在烧”、“像针在扎”,是一种间歇性、反复性的剧痛。
骨骼系统的转移性疼痛同样令人难以忍受。像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到了中晚期常会发生骨转移,而骨头本身神经丰富,是非常敏感的结构。当癌细胞侵蚀骨组织时,患者会有“骨头像被锤子砸裂”的感觉,有时只是轻微的活动也会引发剧痛。另外,有些肿瘤生长过快,中央部位可能因为血供不足而发生坏死,这些坏死组织容易继发感染或溃烂,进一步刺激疼痛感受器。像口腔癌、皮肤癌或乳癌溃破后,常伴有恶臭、渗出、溃烂,这种表浅而持续的疼痛也十分折磨人。
而当肿瘤刺激到胸膜或腹膜时,如肺癌侵犯胸膜、胃癌或卵巢癌累及腹膜,也会引发癌性胸膜炎、腹膜炎等剧烈的闷痛感。更值得注意的是,癌痛并不总是直接由肿瘤引起,某些治疗手段也可能带来疼痛。比如放疗后神经损伤、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术后瘢痕牵拉等,都是临床中常见的癌痛来源。
但也要强调,并不是每位癌症患者都会经历剧烈的癌痛。尤其在癌症早期,肿瘤体积较小,尚未侵犯神经或压迫器官时,许多患者甚至感觉不到明显疼痛。然而,随着病情发展,尤其是进入中晚期或终末期阶段,癌痛的发生率和强度都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约有70%~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骨转移、中枢神经受累和肿瘤破溃感染者最为典型。
癌痛可以有多严重?癌痛的强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医学上常用“疼痛量表”来评估疼痛程度,满分为10分。0分表示完全无痛,10分则代表疼痛剧烈到无法忍受,影响基本生活功能。很多癌症患者在接受调查时表示,自己的疼痛常年处于8分以上,甚至“超过10分”,是一种令人崩溃的状态。有的患者因剧烈疼痛无法躺下,只能半坐半卧,有的连进食、说话都变得困难,更不用说入睡。
特别令人痛苦的是“突发性癌痛”,指的是在已经使用基础止痛药物控制下,仍然会出现的短时剧烈加重的疼痛。这种疼痛常常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袭来,如电击般剧痛,有时发生在深夜,让患者整夜无法入眠,也让家属措手不及。患者常形容:“就像骨头被掰开了、肌肉被火烧着一样”,即使是简单的翻身或深呼吸,都能引发痛感。
长期的剧痛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患者不仅身体功能严重受限,情绪上也可能崩溃。持续疼痛带来抑郁、焦虑、孤独感,让人逐渐丧失生活的希望。有人说:“不是怕死,是怕每天都这样痛下去。”甚至有患者因为疼痛控制不佳,放弃治疗、拒绝进食、拒绝化疗,最终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衰竭与绝望。癌痛因此被称为“夺走癌症患者生活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癌痛如何控制?尽管癌痛的破坏力巨大,但医学界并非对此无能为力。事实上,癌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被控制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著名的“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目前已成为全球癌痛管理的金标准。三阶梯的意思是,针对不同强度的癌痛,分阶段使用不同级别的镇痛药物,同时遵循“按时给药”、“个体化用药”的治疗思路。
第一阶梯是针对轻度疼痛,推荐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炎症和基础痛。第二阶梯则适用于中度疼痛,通常在NSAIDs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弱阿片类药物,例如可待因或曲马多。到了第三阶梯,即重度癌痛阶段,需果断启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美施康定、芬太尼等。
不少人听到“吗啡”就会联想到“毒品”、“上瘾”,甚至“命不久矣”,这其实是对阿片类药物的误解。在医生指导和监控下规范使用阿片药物,不仅不会成瘾,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不合理的疼痛是不人道的。”癌症患者有权利不被疼痛所困扰。
对于突发性疼痛,医生还会安排短效镇痛药的备用用药方案,帮助患者在剧痛发作时快速缓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还可以通过缓释药物(如24小时控释吗啡片、12小时口服缓释剂)实现稳定的基础镇痛。
除了常规药物治疗之外,现代医学在癌痛管理方面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手段。例如,对于某些难以缓解的局部疼痛,可以考虑请麻醉科医生进行神经阻滞术,通过注射药物或射频消融等方法阻断疼痛传导神经,从源头上缓解痛感。对于有骨转移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方式。通过定点照射骨病灶,不仅能减轻肿瘤负荷,还能显著缓解由骨侵蚀引发的剧痛。
此外,像止痛贴片(例如芬太尼贴片)、脊髓电刺激器、PCA镇痛泵(病人自控镇痛装置)等也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于部分长期疼痛患者,还可配合心理干预、音乐疗法、物理康复等综合手段,从身心两方面协同干预,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疼痛不能忍,更不能“怕麻烦”尽管如今的止痛手段种类繁多,但仍有部分癌症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并非医学技术不够先进,而往往是因为患者“不愿说出来”。出于“怕麻烦医生”、“忍一忍就过去了”、“反正也治不好”的想法,不少患者在疼痛初期并未及时告知医生,直到剧痛难忍才寻求帮助,这时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控制窗口。
其实,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医生最怕的不是病人“喊痛”,而是“强忍不说”。我们要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描述自己的疼痛部位、频率、强度和发作时间,让医生能够及时评估和调整方案。只有医患充分沟通,癌痛控制才能更精准、更有效。
总而言之,癌痛是癌症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确实很可怕,有时比癌症本身还要让人崩溃;但它也并非不可战胜。在规范治疗与医生指导下,大多数癌症相关的疼痛都能得到有效缓解。疼痛不是必须忍耐的“代价”,而是可以被治疗的“疾病”。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都应当意识到癌痛管理的重要性,主动面对,积极沟通,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减少痛苦、提升生活质量,这是所有医疗团队和亲人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