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被记者追问日本首相辞职一事时,他轻飘飘地丢下一句 “完全不知道”,转身离去。
这个细节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瞬间剖开了美日关系的实质 —— 日本首相的政治命运,在美国总统眼中或许还不如一场高尔夫球赛重要。
而就在特朗普说出这句话的前一天,日本首相石破茂刚刚结束了他为期 300 天的 “临时工” 生涯,在记者会上宣布辞职。
这场看似仓促的辞职背后,藏着日本政治最经典的剧本:
选举惨败要有人负责,不平等条约要有人签署,党内矛盾要有人平息 —— 石破茂就是那个被选中的 “背锅侠”。
今年 7 月日本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创下了 1955 年成立以来的最差战绩 —— 首次在参众两院同时失去过半数席位。
按照日本政治惯例,首相此时必须引咎辞职谢罪。
但石破茂却成了例外,他不仅没有下台,反而继续留任了近两个月。
这一切的关键,都指向那份日美贸易协议。
7 月 23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而作为日本首相的石破茂却要事后 “听取简报”。
更讽刺的是,他还表示要 “根据协议内容判断是否辞职”。
这种 “美国定调、日本执行” 的荒诞剧情,早已预示了石破茂的工具人命运。
《每日新闻》曾披露石破茂计划 8 月辞职的消息,却被他本人否认。
如今看来,不是报道不实,而是剧本需要他继续 “加班”。
自民党内的大佬们心里清楚,这份注定挨骂的协议需要一个 “专业背锅选手”,而石破茂就是最佳人选。
麻生太郎、菅义伟等党内重量级人物轮番上阵 “挽留”,实则是把他按在首相位置上完成最后一项任务。
石破茂大概也深知自己的处境。
8 月 21 日,他在演讲中感叹 “当首相太累了,没有什么让人开心的事情”,这句肺腑之言道尽了傀儡首相的无奈。
9 月 4 日,当石破茂在贸易协议上签字时,或许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这份被日本媒体吹捧为 “重大胜利” 的协议,实则是一份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协议,日本需要在 2029 年 1 月 19 日前完成 5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这个时间点耐人寻味 —— 刚好是特朗普本届总统任期结束的前一天。
更离谱的是,这笔巨款的投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特朗普手中,日本仅获得 “咨询权”。
形象地说,就是日本拿出钱包,美国决定买什么,最后利润大头还要归美国。
协议细节暴露了更残酷的现实:
美国成立的投资委员会全由美方官员组成,日本只能在咨询机构里发表意见;
一旦特朗普选定项目,日本金融机构必须在 45 天内掏钱,否则就要面临高额关税惩罚;
利润分配更是屈辱 —— 日本收回本金前与美国五五分成,收回后则要眼睁睁看着美国拿走 90% 的利润。
即便如此,日本媒体仍在大唱赞歌,将美国把汽车关税从 27.5% 降至 15% 称为 “外交胜利”。
要知道,这个税率原本只有 2.5%,所谓的 “降税” 不过是减少加税幅度而已。
石破茂在签署协议后还试图邀功,声称留任意愿与协议 “完全没有关系”。
但短短 3 天后就打脸辞职,这种反差背后藏着多少政治压力可想而知。
9 月 6 日晚,菅义伟和小泉进次郎与石破茂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会谈。
名为 “维护党内团结”,实为逼宫。
第二天,石破茂宣布辞职,理由是 “避免自民党内部出现决定性的分裂”。
这套说辞在日本政治史上屡见不鲜,本质上就是 “锅已背完,你可以走了”。
石破茂的辞职再次印证了日本首相的脆弱地位。
尽管他宣布辞职前支持率已回升至 42%,远超不少前任,但在党内派系斗争面前,民意支持率不堪一击。
自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首相不过是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迅速抛弃。
这种 “走马灯” 式的换相已经成为日本政治常态,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首相平均任职时间显著缩短,“十年九相” 的荒诞剧情不断上演。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的态度。
在石破茂辞职后,他先是表示 “完全不知道”,后来又改口称 “感到惊讶”。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了美国对日本政局的真实态度 —— 不是关心,而是漠视。
日本网民尖锐地指出,特朗普从未直呼石破茂的名字,总是用 “日本首相” 代替,这种刻意的忽视比批评更伤人。
石破茂的 300 天首相生涯,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真人秀。
他完成了自民党交付的 “背锅” 任务,在协议签署后体面退场。
但这场戏还远未结束,随着自民党总裁选举临近,新的 “工具人” 正在候场。
无论谁接任,恐怕都逃不过 “背锅侠” 的宿命,因为只要日本政治的派系斗争和对美依附关系没有改变,这样的剧本就会不断重演。
当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沦为党内斗争的祭品和对外妥协的工具,这样的 “胜利” 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或许是石破茂或者其他即将到来的背锅侠最终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