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NASA自曝登月4次惨败3回!75%坠毁率后,美国或再登月2次 4次登月炸3次!美国登月的牛皮要破了?

当你信心满满地派出了四支精锐小队去执行同一个关键任务,结果三支队伍不是半路“扑街”,就是到了终点“躺平”装死,只有一支勉

当你信心满满地派出了四支精锐小队去执行同一个关键任务,结果三支队伍不是半路“扑街”,就是到了终点“躺平”装死,只有一支勉强算完成任务。

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情节,而是美国宇航局(NASA)最近亲口承认的登月现状——4次任务,失败了3次!

更魔幻的是,面对高达75%的失败率,NASA非但不踩刹车,反而油门焊死,宣布2025年还要再搞两次登月!这波“越挫越勇”的操作,到底是破釜沉舟的豪赌,还是骑虎难下的无奈?曾经高喊“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特朗普,他的“太空梦”又为何前后矛盾?

NASA亲承“四战三败”,唯一成功者“蓝色幽灵”成遮羞布?

就在前不久的一次NASA内部大会上,官方不再藏着掖着,大方(或者说无奈)地承认了自家登月计划的“滑铁卢”。

接连发射了四个月球着陆器,结果惨不忍睹,只有“蓝色幽灵号”(Blue Ghost 1)这一位选手,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NASA对这位“独苗”自然是赞不绝口,但另外三位“队友”的表现,就实在拿不出手了:

“游隼号”:2024年1月首发登场,承载着美国50多年后首个国产着陆器的希望。结果呢?刚和火箭分离不久,就“大出血”——推进剂泄露!任务直接宣告失败,连月球影子都没摸到,堪称“出师未捷身先死”。

“奥德修斯号”:2024年2月上阵。这位倒是争气,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就是平稳落地,不是硬砸下去),成了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之后,首个在月球上成功软着陆的美国着陆器。NASA一开始还欢呼“成功”!可没过多久就尴尬了——这家伙着陆时摔了个“大马趴”,侧翻了30度角!虽然没完全“死透”,但带着的十几台科学仪器(包括NASA的和商业的)基本没法正常工作,任务也只能提前终止。NASA后来也改口,把它归入了“失败”行列。

“雅典娜号”: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这个“风水宝地”。它也着陆了,但过程极其惊险,最后以一个相当猛的姿态,“咣当”一下栽进了一个20米宽的陨石坑里,直接“躺平”了。

更要命的是,它携带的10个有效载荷,一个都没能启动干活!NASA最心心念念的专门用来钻探月球土壤寻找水冰的PRIME-1钻探设备,连动都没动一下。这次失败,对美国重返月球的野心打击不小。

所以,“四战三败” 这个成绩单,NASA自己都认了。这失败率,搁谁脸上都挂不住。

越败越勇?按常理,摔得这么惨,总该停下来好好检查检查,修修补补吧?嘿,偏不!NASA在大会上不仅没怂,反而高调宣布:2025年,我们还要再射两次!

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疯狂”?为啥这么急?

答案其实就藏在NASA的“两手抓”战略里:

阿尔忒弥斯计划是美国重返月球的“正牌军”,目标宏大——要送宇航员(包括首位女性和有色人种)重返月球,并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基地。这个计划包含研发巨型火箭(SLS)、载人飞船(猎户座)和载人登月舱(由SpaceX的星舰负责)等核心大件。

CLPS计划(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外包”模式。NASA花小钱,让多家私人公司抢着去送各种科学仪器到月球不同地方。核心目的就一个:大规模“踩点”,收集海量数据,为后续“国家队”宇航员的正式登陆铺路、探雷、找资源(尤其是水冰)!

所以,别再说CLPS任务跟重返月球没关系了!它们就是NASA探路的“排头兵”和“数据奶牛”。

国家队进度慢、烧钱多,那就先用相对便宜的“小快灵”商业着陆器去趟路、积累经验、验证技术。失败固然心疼,但数据宝贵,而且万一成了呢?

于是,2025年的“双响炮”安排上了:

八月: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蓝月亮Mark 1号” 着陆器将携带NASA的仪器(比如SCALPSS相机,专门研究火箭尾气吹起月尘的影响)出征。

九月:太空机器人公司(Astrobotic)的“格里芬号”(Griffin) 着陆器将发射。原本它要携带NASA的VIPER月球车(专门找水冰的),但VIPER因为太烧钱、进度太慢被砍掉了。现在它将搭载一家商业公司的月球车。

NASA这是铁了心要把“外包踩点”进行到底,用一波接一波的尝试,硬生生趟出一条安全可靠的登月之路来。成败暂且不论,这份“疯狂”劲儿,确实独一份。

看看NASA现在的窘境吧: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的时间表一推再推(从2024年推到2025年,再推到2026年甚至更晚),CLPS商业着陆器摔得七荤八素。

“重返月球”这个“前菜”都做得如此费劲,“登陆火星”这道“主菜”又怎么可能在短短四年内端上桌?特朗普的豪言壮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越来越像一张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

下一次登月,是触底反弹,还是继续沉沦?特朗普的“太空牛皮”,最终会吹向何方?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时间,和那遥远的月尘才能给出答案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往星辰大海的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无论口号喊得多响,最终能抵达彼岸的,永远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硬实力和扎扎实实的技术积累。